第116章 乾清宫顶的‘交战’(1 / 2)

崇祯即位之初,这个16岁的少年以雷厉风行之手段收拾了魏忠贤。《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www.3zXS.coM3zwww.3zXS.coM3z小说网乡村小说网民间欢呼不已,称颂他为“圣人出”(《五人墓碑记》),然而明朝庞大的文臣集团对君权的限制,使这个末代帝王无能为力。他的一生在不断的为了国家奋斗,也在不断的与文臣集团对抗挣扎。

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满清,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满清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镇压农民军以及抵抗满清入侵外,将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团的势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反清复明的声音在民间仍然刚没有停止消亡过,文字狱的大背景下,皇太极御用文人放出明朝杀袁崇焕是崇祯中了反间计的谣言,影响极广,真正的事实如何,尚未有定论。

崇祯皇帝的第四次罪己诏(颁布时间:崇祯十六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闯王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二月起,京师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哗变。四月,清军进犯出塞。五月,张献忠部攻克武昌,楚王遇害(被张献忠残忍地打入囚笼沉入长江溺死),张献忠正式建立“大西”政权。随后,内阁首辅周延儒被罢官。六月,崇祯痛心疾首、欲哭无泪,悲愤地向天下官绅百姓第四次下罪己诏,谴责自己的失德和过失导致生灵涂炭、社稷遭殃,希望天下官民士绅能够振聋发聩、共赴国难,鼎立拯救危机重重、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朱由检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但因矛盾丛集、积弊深重,无法在短期内使政局根本好转。朱由检性刚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在与后金战争的紧要关头,朱由检中了后金皇太极的反间计,冤杀袁崇焕,使辽东防卫几近崩溃。他又增加赋税,增调重兵全力防范雄居东北的后金政权和镇压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金丅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闯王李自成自非池中物,从这则故事中就可看出:

崇祯元年元旦,大雪,他与几个穷哥儿们在山中饮酒。兄弟们推自成为首造反,道:“或取皇帝,也未可知。”自成说:“当问天。”取一支箭插雪中,深深一拜,说:“若可做皇帝,雪与矢齐;不然,则否!”结果,漫天大雪飘然而下,雪没过箭羽。自成大喜,遂起。

闯王初期,屡屡受挫;直至遇到他的“风云”李岩后,成功的路途一片平坦。同理,在失去之后,龙没有了风云相助,只能走向失败。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已经彻底烂透,不灭亡是没有天理的。连老天都跟崇祯皇帝过不去了。

如果连续13个月滴雨不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崇祯十二年六月到十三年七月,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现在的焦作一带。整个河南省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

崇祯十三年八月,河内(今沁阳、博爱一带)知县王汉请来画家,将本县灾情和饥民状况画成十六幅《灾伤图》报奏朝廷,他希望用最为直观、最有冲击力的方式,让朝廷了解灾情,目的是请求减免繁重的赋税。

王汉是崇祯十二年六月调任河内知县的,当时这一带大旱,沁河断流,河床干涸。没几天却暴雨倾盆,数日不停歇,沁河因之暴涨,数百顷田地化为泽国;又过几天,漫天飞蝗过境,将剩余的庄稼吃光。当年河内县就发生了饥荒,王汉派人去外地买了大批粮食赈济饥民。但厄运刚刚开始,从六月这场暴雨之后,一直到第二年八月王汉请人画《灾伤图》,老天再也没下过一滴雨。由于旱得太厉害,老百姓没法种麦子,而蝗虫却有了繁殖的良好条件,遍地蝗蝻,“无虑万顷”。

王汉在附送的《河内县灾伤图序》中说,由于秋、夏两季绝收,“贫民食树皮尽,至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人皆黄腮肿颊,眼如猪胆,饿死累累”。而就在这样严重的灾荒面前,朝廷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仍要该县承担繁重的赋税。除正常赋税外,河内一县额外要负担的辽饷(与满清作战费用)、练饷(与农民起义军作战费用)2.42万多两,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捐税,“河内之赋之重未有如今之甚者也!”在《序》的结尾,王汉说:“念皇上居深宫之中,远轸民灾,谨令绘工画十六图,而臣手记其略,冒死进呈。嗟乎嗟乎,图之所能及者,得而见之;图之不能及者,不得而见之也……可奈何哉!”遭受如此严重的灾荒,一个有良知的知县仍要苦苦哀求减免赋税,可见当时的明朝行政机构之冷血和僵死。而在民间,崇祯皇帝早就有了一个雅号——“重征皇帝”。

承受如此深重灾难的,决不仅河内一县,而是整个河南。很多地方在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已经连续三年发生蝗旱之灾,到十三年,别说穷人,就是小康之家也在死亡的边缘挣扎。不是没粮食,而是买不起,“斛谷万钱”。而官府仍逼收苛捐杂税。于是整个河南“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是岁(崇祯十三年),中原盗起,时大饥,斗米钱三千,人相食,群盗大起如牛毛”。

那年李自成进入的,就是这样一个河南。他从淅川进入南阳,“饥民从自成者数万”。简直就是烈火遇到大面积的干柴。

李自成死灰复燃,队伍迅速壮大,从南阳杀奔洛阳,攻下宜阳、偃师等县。“饥民从者日众,土贼一斗谷等皆附之,远近响应,其势渐强”。

这是李自成平生一大转机,但这不足以帮助他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他以前也曾强大过,可灾荒一过,官兵进剿,还是被弄得“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很多史学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这一年开始,李自成部队发生了一种划时期的改变。如郭沫若所说:“(崇祯)十三年后的李自成与十三年前的不甚相同,与其他‘流寇’首领也大有悬异。”这种转变“在各种史籍上认为是由于一位‘杞县举人李信’的参加”。“有了他的入伙,明末的农民革命运动才走上了正轨”。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从1640年年底开始,河南、湖北各地时常会见到摇着拨浪鼓的小商贩,不怎么卖东西,只喜欢教小孩子唱这样的“流行歌曲”,学会的小孩,能得到糖豆若干,唱得好的,能得到馒头一个。

于是这些的歌谣迅速流传开来。那时“比年饥旱,官府复严刑厚敛,一闻童谣,咸望李公子至矣”。

这些小商贩都是李岩派出去的,歌谣也是他写的。今天,有人称此举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公关广告之一。它的成功,不仅是由于在传媒不发达的时代找到了一种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更在于有一个极好的诉求主题,在公众的心目中树立了闯王的新形象。

“开门迎闯王,闭门拒官军”

明朝的军队早已失去了民心,他们比土匪好不到哪儿去。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经常拖欠饷银,很多部队一两年不发饷,只能给政策,让他们自己去“创收”。官军要卖命打仗,却没有军饷,抢劫起来理直气壮。比如名将左良玉的部队比强盗还狠毒,每入百姓家勒索,用木板将人夹住,小火烧之,胖人有的能流一地油;抢掠来妇女,公然在大街上奸污。这样的官军,怎么能得民心?

住在洛阳的福王。此人“性鄙啬而酷嗜财物”,他拥有良田两万多顷,储藏粮食难以计数。河南数年大灾,民不聊生,盗贼遍野,淅川教谕樊梦斗劝他散财收人心,以救国家之急。“王善之,不能从也”

后来这事李自成替他做了。起义军攻下洛阳城,打开福王的粮仓,发现很多粮食都“朽”掉了。李自成贴出告示,要赈济饥民,结果“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从此后,李自成的部队“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李自成进攻襄阳,走到城门,发现“襄民焚香牛酒已迎”。再进军荆州,“士民开门迎”,“供其粮秣”。

崇祯十六年春,起义军进军云梦、德安、黄州等地,“民皆感之……以故所至风靡。”

失败的军报如雪片般,飞向崇祯皇帝的御案前,这位32岁的皇帝,早已疲惫不堪。京师的瘟疫如一道无法躲避的大山,压在崇祯皇帝的心头。大家见过时期人们的恐慌吧?如今的京城,就是那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