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指称宋军士兵\"地位底下\",宋军为了防止士兵逃跑,黥字于面,形同囚犯.实际上宋时期武人刺字成风。北宋张师正《倦游杂录》记载,荆州有个街卒葛清,可能是个文学爱好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且配以图。比方白诗有“不是此花偏爱菊”,他就在诗之旁刺一人持杯临菊丛;白诗又有“黄来缬林寒有叶”,则刺一树上挂缬。如此等等,在葛清全身上下一共有20几处,人们因此把他叫做“白舍人行诗图”。同书另载,武夫呼延赞“自言受国恩深,誓不与契丹同生,遍及体作赤心杀契丹字,捏以黑文,反其唇内,亦之”。与此同时,把“鞍鞯兵仗,戎具什器,皆作其字”。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自己的老婆、儿子及仆妾都得这样。到动手那天,他把黥字的人找来,自己“横剑于膝”监督,“苟不然者,立断其首”,弄得“举家皆号泣,以谓妇人黥面非宜”,好说歹说,刺在胳膊上才算了事。与呼延赞赤心杀契丹相似,南宋初王彦领导的抗金“八字军”,也是在每个士兵的脸上刺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
试想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朝士兵都是招募的雇佣兵,若果士兵\"地位低下,形同罪犯\",那么宋国如何招募大量自愿入伍的士兵呢?事实恰恰相反,宋朝士兵由国家领取丰厚的薪金,以致有的西方学者说当时一位欧洲君主的生活水平还比不上东京汴梁一个看城门的士兵。
4.澶渊之盟不是屈辱求和
首先,北宋立国之初,北边之契丹已于数十年前先建立独立国家。宋当时只相当于众多割据国家中的一个.后晋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后,从法律上、事实上,该地区都已成为契丹领土,而此时后周和宋还没建立。不管周世宗(959年北伐)还是宋太宗的北伐,实际上都是对契丹的侵略。
而且,宋太祖为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于974年主动遣使至辽,要求与辽国签定和约。在公元979年北六月灭北汉后,继而进攻辽国,北宋实为单方面毁约.
在澶渊之盟的谈判中,契丹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大大低于宋的估计,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此条件宋接受了;二是要宋归还“侵占”的瀛莫二州(辽称“关南”之地),被宋严辞拒绝,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坚持,要知道此二州当时已在契丹军占领之下啊。最后达成的条约为,宋年送契丹“岁币”,契丹退出已占领的华北数十州之地,并在事实上承认瀛莫二州为宋朝领土。对宋而言,已是外交胜利。
澶渊之盟换来了辽宋120年的和平.惜北宋统治者好大喜功(类似当今官员的捞取政绩),为了从来未曾属于自己的幽云十六州,又一次单方面毁约,与女真族结盟进攻辽国.其实北辽当时已很大程度的汉化了,北宋背信弃义,与尚未开化的虎狼之国击长期友好的兄弟之邦,是外交上的最大短视.以致在宋金战争中,北方汉人一直站在金国那边.
5.李纲是英雄还是误国
李纲在道德学和民间演义的渲染中,慢慢变成所谓的\"恤民、爱国、才高\"的\"民族英雄\".他有句很牛的话\"天下城池,安得有如都城者?且宗庙社稷百万官民所在,陛下舍此又将安之!”此话听似有理,实则大谬.北宋开封去边境距离太近,且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根本就不适宜作为都城.而历史上国君从都城逃跑从而再造国家的例子很多.远的有如唐朝几代皇帝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近的有抗日战争的例子,国民党政府要是不迁都重庆,恐怕八年抗战连一年都维持不了.宋朝优势在于国力雄厚,兵源丰盛,短处在于军队久疏战阵.金国优势在于军队久经百战,兵力精锐,而且正处于帝国扩张的势头.宋朝应该以其雄厚国力与金国打消耗战而不是决一死战.李纲凭个人意气,强留君主,以大宋国运作赌注,是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 猎艳天龙之争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