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见死不救(1 / 2)

蜀山悬剑传 大明终始 1930 字 1个月前

秋月伴征尘,马嘶黄昏。相思不惹杂酒痕。谁料蓦然初逢时,消霜霁云。</p>

暗香笑相闻,两处情深。天涯咫尺盼佳音。慷慨弹铗赴国难,碧落长吟。</p>

——《大唐游侠传》梁羽生</p>

……</p>

睢阳守军最后的食物——树皮、茶叶和纸张也快吃光了。</p>

如果援军和粮草再不来,将士们还能坚持多久?</p>

张巡望着帐内悬挂的地图,陷入沉思。</p>

睢阳附近郡县有三支唐军:许叔冀驻扎在谯郡,尚衡驻扎在彭城,贺兰进明驻扎在临淮。其中贺兰进明的兵力最强,可这三位将领为了保存实力,无视睢阳安危,全都拥兵不救。</p>

张巡不是孤高不群之人,何尝不想请求增援?</p>

可是安禄山之变让朝廷对领兵大将不再信任。朝廷在调兵遣将时,会故意把有矛盾的几位主将安排在一个战区,以相互制衡、牵制。这也是安禄山叛乱迟迟不能平定的原因之一。</p>

当初,房琯担任宰相,负责兵力部署。房琯素来不喜贺兰进明,任命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时,又同时任命许叔冀为贺兰进明手下的都知兵马使——实际统领河南节度使的军队。</p>

许叔冀和贺兰进明两人都兼任御史大夫。许叔冀自恃麾下部队精锐,且官位与贺兰进明平级,因此从不受贺兰进明的节制。</p>

贺兰进明一直不敢抽调自己的军队去营救睢阳,不仅仅是因为妒忌张巡、许远的战功赫赫,也是担心分兵之后,被许叔冀趁虚袭击。</p>

现在,睢阳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不能坐以待毙。</p>

张巡决定再次求援,若这些将领依然见死不救,自己这六百将士就以身许国,捐躯沙场!</p>

张巡把最后一次求援的重任交给了南霁云。他让南霁云和白复一起,带着三十名精锐骑兵,冒死突围,前往临淮向贺兰进明求援。</p>

临行前,张巡把白复叫入账中,将一封厚厚的书信交给白复,道:“复兄弟,这次突围,不管能不能请来救兵,你都不要再回睢阳了。”</p>

白复大急,道:“将军,我也与兄弟们一起歃血为盟,早已立下死志,誓与睢阳共存亡!”</p>

张巡面色凝重,点点头道:“我知道大家都不怕死,我也一样。但我身为主将,不能让大家白白捐躯。</p>

这封信函里,写着自雍丘之战以来,全部阵亡将士的名字。我希望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希望朝廷能抚恤他们的家属,将他们的名字铭刻在城墙砖石之上。</p>

我们之中,必须有一人活着,把他们的故事讲给后世子孙。</p>

我现在为他们已经做不了什么了,我只希望能把他们的名字留存下来……”</p>

白复眼含热泪,点头答应。</p>

……</p>

南霁云和白复率三十名精锐骑兵出城,数万燕军蜂拥来攻,南霁云和白复“直冲其众,左右驰射”,令“贼众披靡”,以阵亡两名骑兵的微小代价,硬是冲出了燕军的层层包围。</p>

南霁云和白复,带着六百将士的满腔期望,马不停蹄、星夜兼程赶到临淮。</p>

临淮守军见这三十铁骑风尘仆仆,血染征袍,赶忙打开城门,夹道欢迎睢阳猛士。</p>

睢阳唐军以区区数千人,歼敌十万的赫赫威名,早已传遍整个江淮战区。</p>

“老兵不死!”</p>

不知哪位临淮士兵先喊了一声,城楼上一众将士热血沸腾,三军列阵,拔出长刀,刺向天空,向勇猛的睢阳将士致敬!</p>

南霁云和众将布满血丝的眼中,泪光闪动,昂首挺胸,军礼致敬!</p>

……</p>

睢阳将士来到贺兰进明大帐,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光景。</p>

看罢张巡的亲笔书信,听完南霁云的求援恳请。贺兰进明面无表情,慢条斯理道:</p>

“今日睢阳不知存亡,兵去何益?</p>

”</p>

南霁云虎虬髯如戟,激愤道:“睢阳若陷,霁云请以死谢大夫。且睢阳既拔,即及临淮,譬如皮毛相依,安得不救!”</p>

营中诸将交头接耳,频频点头。</p>

贺兰进明手捋长须,丝毫不为所动,心里暗道:“素闻南霁云义薄云天,武艺高强,今日一见,果然傲骨英风、超迈流俗。</p>

睢阳孤城危守,沦陷是迟早的事,此人把命白白搭在睢阳,甚是可惜。倘若能为本帅所用,倒不失为一步好棋。”</p>

想到这里,贺兰进明面色缓和,微笑道:“兹事体大,需要充分论辩。现在已到晚宴时间,诸位请入席,我们边吃边谈。”</p>

贺兰进明大摆宴席,为招揽南霁云,命军中乐师、歌姬悉数出场。晚宴上,美酒佳肴,丰盛鲜美。歌姬载歌载舞,美轮美奂。整个大营,祥和欢乐,一派节日气氛。</p>try{ggauto();} catch(ex){}

临淮诸将很习惯这种场合,帐内将士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过刚喝了两口,众将就停住畅饮,喝不下去了。因为睢阳将士没有一个人动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