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不欺暗室(2 / 2)

“众位爱卿你们可知道?”李霊说道。</p>

李霊往他们望去,除了杜如海,其余几个均摇头表示不知道什么意思。</p>

“你们可别小看这几个字,其实它是一个典故,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卫国里有个贤人,姓蘧(qú)名瑗,字伯玉。奉祀于孔庙东庑(wǔ)第一位,是孔子的朋友,也是道家“无为而治”的开创者。</p>

有一天夜晚,卫国国君卫灵公与他夫人南子正在饮酒,忽然听到宫门外传来一阵马车过来的声音,辚辚地响,到了宫门口,就不响了。过了一会儿才辚辚地响起来。卫灵公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是谁吗?”</p>

夫人答道:“此人一定是蘧伯玉。”</p>

卫灵公问:“夫人怎么能这么肯定呢”</p>

夫人说:“从礼节上讲,做臣子的人,走过君上的公门口,一定要下车,看见了君上驾路车的马,一定要行敬礼。这些都是表示着敬重君主的行为。凡是君子,不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就放弃了他的品行。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他平日服侍君上很尽敬礼,这个人一定不肯在暗昧的地方失了礼的。”</p>

卫灵公还是有一点怀疑,说:“要是不是遽大夫呢”</p>

夫人说:“要是错了罚我喝酒。”</p>

于是卫灵公派人出宫门去了解情况。宫人回来向卫灵公报告说,刚才路过宫门之人正是遽伯玉。卫灵公很佩服夫人的分析和见解,但是他跟夫人开了一个玩笑。他对王妃说“夫人错了,刚才路过的不是遽伯玉而是别人。”夫人听了,连忙斟酒向卫灵公说:“恭喜大王!”卫灵公不解:“夫人预言有误,为何敬我呢”</p>

夫人答道:“原来我以为我国只有一个遽伯玉,没想到还有另外一个。有一个遽伯玉,我国已经是很幸运,要是有两个遽伯玉,那不是更加幸运吗!所以我要恭喜大王。”夫人说遽伯玉“不以暗昧废礼”,后来演化为成语“不欺暗室”,或者“暗室不欺”,用来赞扬那些慎独自律、光明磊落之人。一个人在别人能看到他的时候,言行有度,举止有礼,这是容易做到的;但在别人看不到他的时候,还能保持操守,不改举止,那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称后者为君子。真正的君子是不欺暗室之人,他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始终都能做到言行如一,这是值得人尊敬的。”</p>

“没想到它竟然是这样子,那我们是不是冤枉了苏元信?”苏定方等人说道。</p>

李霊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问道:“那苏元信离开京城后,如今去了哪里?”</p>

“他如今游荡江湖去了,据说已经到江南西道江州那边。”蒙画戟说道。</p>

“唉,给他出去历练历练也好,如果可以将来再召他回来就是。”李霊说道。</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