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6【世间悲歌】(1 / 2)

北宋穿越指南 王梓钧 2078 字 2个月前

北宋穿越指南初来贵宝地0436【世间悲歌】朱国祥自然不可能专程派人送大白菜,他还运来好几百船玉米。</p>

除了成都平原,四川全是丘陵山区。</p>

放在几百年后,有抽水机几级提水,只需建一个储水的山塘,就能在山上洼地种水稻。</p>

而此时,莫说在山上种水稻,就连种麦子、高粱、粟米,都得想办法找水和蓄水。</p>

今年朱国祥在全川推广玉米红薯,主要就是种在山中旱地。而且让劝农官和地方官,反复告诫百姓,特别难以灌溉的地方,以及遇到干旱天气,应该继续种植粟米,因为粟米远比玉米更抗旱。</p>

秋天和冬天,玉米红薯大丰收。</p>

全川大丰收!</p>

这一年真是风调雨顺啊,不仅让朱家父子顺利度过危机,也让宋国境内的百姓喘了一口气,甚至连金国的核心地盘都已缓解粮荒。</p>

“这些玉米,都运往垦荒区,跟那里的农民换豆子。”朱铭对李含章说。</p>

李含章说道:“一共四百多船,分了一半去南阳府。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是不是有点过于善待百姓了?”</p>

朱铭摇头:“玉米不扛饿,价钱本来就低。豆子却是收集起来做军资,可以用来榨油、肥田、养马,伤员多吃豆子也好得快。”</p>

在肉类蛋白不足的情况下,想保证普通士兵的体能,就必须给他们补充豆类蛋白。</p>

特别是伤员!</p>

新占的南襄盆地,开荒种的全是豆子,正好用玉米换来做战略物资。而且两石玉米换一石豆子,垦荒百姓也能有更多粮食,撑过明年青黄不接的月份。</p>

还能彰显朱氏父子的仁义,提高农民对官府的信任感。</p>

一举多得的事情。</p>

自从随船运来大白菜剩余的半个冬天,朱铭和妻妾经常吃这玩意儿。</p>

朱铭已经快吃吐了,妻妾们却喜欢得很。因为大白菜口感清爽,还带着几分回甘味道,在古代的冬天属于顶级蔬菜。</p>

明年,大白菜也要在全川推广,让普通百姓在冬天也能吃新鲜菜蔬。</p>

之前自然也有过冬品种,最常见的便是菘菜。这玩意儿跟大白菜是近亲,但产量远远不如大白菜,而且不像大白菜那样容易储存。</p>

朱国祥在汉中府城的郊外,还给自己留了十五亩稻田,用来种植全国不同类型的水稻。</p>

肯定不能搞三系杂交水稻,那玩意儿是通过人工手段,把偶然变成必然,凸显出杂交的优势。在农民种植的情况下,子二代不能与母本保持一致,杂交优势再次变成偶然,农民自留种的产量有多高全看运气。</p>

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朱国祥无法大规模给农民制种。</p>

因此他的那些水稻试验田,是走选育良种的传统路子。像康熙就亲自选育过良种,在北方某些水稻区流行后来被民间产量更高的良种取代。</p>

事实上,自从北宋引进占城稻之后,民间也在不自觉的选育良种,如今已诞生十多种占城稻的支系。</p>

如果官府不去干涉百姓自己选育两三百年,就会渐渐诞生两季稻,甚至是三季稻。还会出现早稻、中稻、晚稻之分,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种植不同的水稻跟其他作物无缝衔接。</p>

比如油菜和水稻同年交替种植,就是北宋晚期才出现的事儿。</p>

朱国祥现在也开始搞“祥瑞”了,让地方官员进献成熟的优质稻穗。不准是什么一株二穗、一株三穗,必须是穗大、粒多、饱满、无病虫害那种,还得注明出产地、种植和收获时间。</p>

在科学的选育之下,培育稳定良种的速度,远比民间碰运气更快。</p>

民间如果需要一百年时间,朱院长可能几年就搞定。</p>

……</p>

关于剧作家,魏泰推荐了一个小老头儿。</p>

“老朽拜见大元帅!”</p>

此人叫做张居厚,仁宗朝三次拜相的张士逊,正是张居厚的叔祖。</p>

论辈分,张居厚还是陈与义的远房舅舅。</p>

张士逊做宰相积累了大量钱财,但早就搬去东京定居。长子是个清官,次子是个宅男。特别是次子,三十年不去做官,就宅在家里练书法,被宋神宗评价为本朝草书第一。</p>

张家祖宅在老河口,家产由张居厚的祖父继承。</p>

张居厚的父亲是庶子,分家时没拿到多少,带着妻儿移居襄阳,买了几个店铺做生意。</p>

也算小富之家。</p>

张居厚的兄长做官去了,他自己死活考不上进士,留在襄阳打理家产,而且特别喜欢听戏,渐渐开始自己创作。</p>

“老先生可有把剧作带来?”朱铭问道。</p>

“回禀大元帅,全部带来了。”张居厚连忙捧上一摞剧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