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进予以认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你入了机宜司后,若有这样的心境,反倒是真能成事的。”</p>
大荣复摩拳擦掌:“那我何时去赴任?是不是越早越好?”</p>
狄进摇了摇头:“我给你的第一个忠告就是,吏部一日不明文任命,你一日不要踏入机宜司的门。”</p>
大荣复格局不行,但并不愚蠢,若有所思,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拱手道:“下官遵命!”</p>
……</p>
机宜司的任命确实迟迟未下,倒是狄进的官职很快下来了。</p>
秘书省著作郎,直集贤院。</p>
秘书省著作郎,是正七品官位,平常基本上没有什么事,只要偶尔去秘书省报个道就行了,赵祯设想中那种关进小黑屋,每天更新的情况,实际上是不会发生的。</p>
直集贤院则是在集贤院对书籍进行修撰和编校,同时提供了在浩瀚经卷中苦读的机会,不断充实学问,而这个过程中,中枢大佬都在关注,一旦有什么关键的职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些人。</p>
这就是馆职的意义,为中央储备人才。</p>
官职一定,狄进第二日就来馆阁上班。</p>
为求清静,不受打扰,馆阁位于皇城一角,往来之人很少,偏偏馆阁又不止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还有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等,林林总总十数座,这点后世就统一多了,直接一个翰林院多方便,现在狄进则转了一大圈,险些被绕晕了,还是在吏员的指引下,才来到了自己将要办公的集贤院。</p>
嗅着空气中陈年故纸的旧墨香气,狄进徐徐步入,当一排排整齐的书架印入眼帘,赏心悦目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了与八大王相关的荣王宫火。</p>
那场火不仅把自己的荣王府给烧了,也连累了宫城,三馆和密阁中珍藏着从唐朝、五代开始,直到宋初的各色孤本珍本,还有历代诏书、奏疏等重要的历史资料,在大火中焚之一炬,损失之大,难以估量。</p>
当然更悲惨的还有天子的内库,太祖太宗两代的积蓄,数千万贯之多的财富,全部烧成了灰烬。</p>
而那场火也就发生在十几年前,因此这座集贤院也是十几年间新建的,却再度收集了上万册书卷,再往里面走,顿时看到一处环境优雅的读书之地,其中一张宽大的桌案后,坐着一位紫袍老者。</p>
听到动静,老者抬起头来,正是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判尚书都省的刘筠。</p>
狄进上前执学生之礼:“刘公!”</p>
刘筠微微一笑:“仕林来了,坐!”</p>
狄进依言坐在刘筠面前,就见这位曾经的知贡举,目光温和地打量过来:“你拒绝了机宜司之职,是很明智的选择!”</p>
堂堂三元魁首,是最根红苗正的文臣,与情报部门沾上直接关联,就算立下功劳,在部分文官眼中都属于失分项,刘筠就对狄进的选择很是满意,因此态度分外和蔼。</p>
称赞之后,刘筠还提到了《洗冤集录》,所言和吕夷简一致:“老夫看了你所著的《洗冤集录》,表象虽为刑名之事,内中却是我儒家之学,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你若能将之发扬光大,当教化世人,功在千秋!”</p>
狄进露出受教之色:“学生领会!”</p>
接下来就是刘筠的怀旧时间,说着说着,自然又谈到了西昆体的改善,狄进的回话,依旧是省试的思路延伸。</p>
倒不是他不真诚,实在是西昆体的根就在那里,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刘筠固然看到了其中的缺陷,却终究无力改变。</p>
所以狄进所做的,只是满足一位老者人生最后阶段的念想罢了,难得糊涂。</p>
对于西昆体文风的细节改变,进行了探讨,刘筠心满意足,年龄大了,终究精力不济,便举荐了几部在他看来最值得一读的孤本,转入馆后休息去了。</p>
狄进依言将那几本书从书架上取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让吏员去泡好茶,开始了自己的工作。</p>
一杯茶,几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p>
甚至不能说一整天,宋朝官员虽然不比前唐只上半天班,午后就能下班回家,一般坐班的时间也只是到申时,即下午三四点下班,不必熬到晚上。</p>
这就是三馆任职,储备人才的生活。</p>
美滋滋。</p>
狄进确实对此甘之如饴,紧迫的日子过多了,也得放松放松,不然精神总绷着,那是跟自己过不去。</p>
就这般,他在集贤院养老,外面则围绕着机宜司和《洗冤集录》风起云涌。</p>
这一日。</p>
狄进优哉游哉地来自己的位置上坐下,品茶看书,很快匆匆的脚步声传来,一位并不相熟的吏员来到身前,轻声禀告:“狄直院,机宜司抓获了一名‘金刚会’的成员!”</p>
狄进轻轻点了点下巴。</p>
吏员又开口道:“提点机宜司大荣复,还未上任,机宜司就抓人了……”</p>
狄进无动于衷。</p>
吏员没能等到应有的反应,心情忐忑,却又不敢多问,不得不行礼离开。</p>
狄进不慌不忙,继续把这一页看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合上孤本,不忘插好自制的书签,微微一笑:“他们果然急了!”</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