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04章:夙夜在公包希仁,一生要强包希仁(1 / 2)

垂拱殿内,一片静谧。</P></p>

官员们都在细细品味着苏良的话语。</P></p>

苏良之言,戳穿了“纸贱伤民”和“以一纸养一城”的假象。</P></p>

舒州知州白远山此举,表面是在兴商贸。</P></p>

实则是一种用百姓利益去博弈而谋求政绩的赌博。</P></p>

是一种恶意操控桑皮纸价格,以官衙霸权将百姓强行绑在商贸经营之上的恶劣行径。</P></p>

最终的结果——</P></p>

商人们赚了钱,官衙增加了赋税,白远山等官员增加了政绩。</P></p>

但是,舒州桑皮纸的名声将会被渐渐搞坏,被市场所弃,那些以纸为生的底层百姓都将会失去饭碗。</P></p>

此举俨如涸泽而渔,杀鸡取卵。</P></p>

这是地方主官认知不足,急于求成犯下的过错。</P></p>

是好大喜功,欺世盗名,从未站在百姓角度思考问题犯下的过错。</P></p>

其必须要为脑子一热定下的错误决策负责。</P></p>

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尝试甚至犯错。</P></p>

但前提是,初心必须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百姓。</P></p>

白远山这种行为,出发点便是错的。</P></p>

甚至,他极有可能知晓此举是竭泽而渔,但为了仕途,依然选择这样做。</P></p>

这样的地方官员,并不在少数。</P></p>

……</P></p>

这时。</P></p>

翰林学士、知谏院欧阳修站了出来。</P></p>

“官家,一州之主官肩扛一州百姓之命运。白远山为个人仕途政绩做出错误决策,理应为此担责,应重罚且令天下知,以此让地方官员们引以为戒!”</P></p>

“变法之要,在于富国富民。一切为个人政绩而大搞噱头,最终导致百姓利益受损者,皆应重处,而不能最终令百姓承担所有后果!”</P></p>

赵祯点了点头。</P></p>

权是权,责是责,不能有权而无责。</P></p>

大宋的一些地方官员确实过得过于安逸,且投机取巧的方式太多了。</P></p>

赵祯想了想,道:“苏景明,朕命你在两日内将今日之言撰写成文,此事应令天下人知晓。”</P></p>

“臣遵命。”苏良拱手道。</P></p>

“范景仁,朕命你立即赶往舒州,将舒州情况彻底调查清楚。”</P></p>

“臣遵命。”殿中侍御史范镇拱手道,他乃是审查此等案件的熟手。</P></p>

“至于舒州知州白远山,中书先将其免职,而后根据情况惩戒,绝不可从轻判罚!”</P></p>

“臣遵命!”杜衍、吴育、陈执中三人同时拱手。</P></p>

“那……今日便议到这里吧!”</P></p>

赵祯正欲起身离开,包拯突然站了出来。</P></p>

“官家且慢,臣还有话要说。”</P></p>

赵祯面带疑惑,道:“包卿,还有何事要奏?”</P></p>

包拯环顾四周。</P></p>

“官家,今日若无苏景明,恐怕我们都要被白远山蒙蔽了。臣在想,此事不但是白远山之错,官家和在座的诸位皆有过错!”</P></p>

“论对纸张的研究,多位同僚都胜于苏景明;论地方执政经验与对商贸之事的了解,亦有不少同僚高于苏景明。满朝官员,为何只有苏景明发现了这其中的谬误?”</P></p>

“臣以为,朝堂之上,存有严重的慵懒怠惰之风,人人皆应自省,若凡事都要靠着苏景明去发现,累死了他,我大宋也难以兴盛!”包拯骤然放大了声音。</P></p>

包拯,不愧是包拯。</P></p>

知开封府后,也没忘了践行台谏官的职责。</P></p>

此番话,将苏良以外的所有人都斥责了一顿,包括坐在上位的赵祯。</P></p>

包拯之言,虽不是很好听,但却句句在理,令人难以反驳。</P></p>

垂拱殿内,人人低头不语。</P></p>

赵祯也是面露尬尴。</P></p>

不久前,他还特赐舒州飞白书。</P></p>

此飞白书无疑加剧了白远山的恶劣行为,但总不能让他这位官家在朝堂道歉吧!</P></p>

众官员其实是有能力发现这种谬误的。</P></p>

但很多官员根本没有将地方的官招商之策当成自己的事情。</P></p>

他们关注的都是白远山致三名纸户焚身而亡该不该重罚,下意识就将舒州执行官招商之策到到底正不正确忽略了。</P></p>

这是慵懒所致,也是做官的陋习所致。</P></p>

当然,也有赵祯的纵容。</P></p>

大殿内,顿时再次安静下来。</P></p>

苏良则是乐了。</P></p>

当下的朝堂就缺像包拯这般较真的人。</P></p>

这时,陈执中站了出来。</P></p>

“包学士所言甚有道理,我等人人都应自勉。官家,是中书失察导致官家误听误信,臣恳请罚俸三月,以此自省。”</P></p>

不得不说,陈执中此话的水平颇高。</P></p>

一下子便将赵祯的决策错误抹去了。</P></p>

此刻,一旁的杜衍和吴育再不站出来显然不合适。</P></p>

中书除了要处理政事,还要拥有及时站出来为官家背锅的能力。</P></p>

“中书失察,臣亦自请罚俸三月!”二人几乎同时开口道。</P></p>

这时,枢密使夏竦也站了出来。</P></p>

“臣也有失察之责,以致此事蒙蔽圣听,臣亦自请罚俸三月。”</P></p>

“臣自请罚俸三月!”</P></p>

“臣自请罚俸三月!”</P></p>

……</P></p>

唰!唰!唰!</P></p>

陆续有官员站出,纷纷揽责。</P></p>

这不仅仅是揽责,而是让赵祯避免尴尬,让赵祯无须言错。</P></p>

历朝历代,皇帝哪能有错。</P></p>

只能是臣子的错,皇帝是万万不可能有错的。</P></p>

苏良看向赵祯露出了笑脸,不由得感叹道:这真是“包拯直面斥君王,满朝官员争背锅”,朝堂事也都是人情世故啊!</P></p>

“咳咳……”</P></p>

赵祯干咳一声,道:“众卿有此心意即可,无须罚俸,都各自回家自省吧,朕也须自省,以后做事务必要认真谨慎一些!”</P></p>

赵祯将场面话一说,包拯也就不好继续追究是谁的责任了。</P></p>

此话落后,朝会便结束了。</P></p>

……</P></p>

两日后。</P></p>

苏良的新文章《论舒州桑皮纸书》火热出炉。</P></p>

此文,共计五千四百三十二字。</P></p>

借舒州桑皮纸之事,讲述了一名地方官员应有的操守与德行,告诫天下地方官员莫头脑一热为个人仕途而做害民之事……</P></p>

进奏院刻书局当即开始誊写刻印。</P></p>

苏良定稿后,便将此文送给了刘长耳一份。</P></p>

反正此文是要告之天下的,让别人赚钱,还不如让刘长耳先贩卖一些抄录本,赚一笔钱。</P></p>

在刘长耳将此文传到街头后,民间的一些书坊书馆,竞相抄录。</P></p>

当下,苏良的文章已成为书商眼中的畅销品。</P></p>

印制多少,便能卖出多少。</P></p>

甚至一些十六七岁的女子也会挑着仿照苏良笔迹最像的抄录版购买,将其放在床头。</P></p>

汴京街头的书摊,经常供不应求。</P></p>

此文一出,也引发了无数书生学子的热议。</P></p>

“徒为仕途考绩而不顾百姓利益,此等官员,该死!真是该死!”</P></p>

“焚毁百姓养家之纸,而不做任何赔偿。此等行为,同害百姓命无异,此等策略不是为救民,而是令穷苦百姓身死灭绝,其罪大焉!”</P></p>

“好文章啊!这位苏景明苏御史,不写诗词,不谈风月,一出手便是此类经世治国、可流传千古的文章,真乃大才也。”</P></p>

……</P></p>

半个月后。</P></p>

殿中侍御史范镇彻底查清了舒州之事。</P></p>

舒州知州白远山因禁止百姓自由买卖桑皮纸,导致多家纸户难以维持生计。</P></p>

有数名纸户因私自售卖,还被关押进了牢狱。</P></p>try{ggauto();} catch(ex){}

底层的纸户们没有不骂他的。</P></p>

他们造纸的技术确实一般。</P></p>

但以前仍能维持生计,而在施行“纸贱伤民”之策后,他们的纸张全都被烧掉了。</P></p>

即使他们愿意送给贫苦人家的孩子当成练笔纸张,白远山都不准。</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