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中央不是皇帝(2 / 2)

“希望他以后明礼慎行,你以为如何?”</p>

马皇后赞道:“明谨,明谨,不错。既有字意,又有寓意。”</p>

“这个字取的好,你这些年的书没有白读。”</p>

“嘿嘿,那是……”朱元璋先是得意,然后才反应过来:</p>

“不对,妹子你变着法的埋汰咱呢。”</p>

——</p>

且说朱标返回东宫之后,立即让人将陈景恪叫了过来,屏退左右后说道:</p>

“爹已经同意强化内阁了。”</p>

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真的?这……您是如何说服他老人家的?”</p>

朱标感动的道:“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告诉他太累,想要内阁帮我分担一点任务,他就同意了。”</p>

陈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说过程,就很识趣的不问了。</p>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老朱同意分权给内阁就足够了。</p>

原本朱标询问他,是否需要对中枢机构做出调整,以适应新政策的需求。</p>

他没有回答。</p>

原因很简单,就是觉得老朱不会同意。</p>

在他想来,给内阁票拟权已经是极限了。</p>

就这还是看在朱标有高血压的份上,老朱心疼儿子才捏着鼻子同意的。</p>

还想强化内阁,只能等到他闭眼才有机会。</p>

哪知道,朱标只是去乾清宫转了一圈,老朱竟然就松口了。</p>

着实出乎他的意料。</p>

是老朱想通了?还是朱标口才好?</p>

但想来是前者居多,老朱这个人不是用语言能说的动的,只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p>

越是如此,陈景恪就越觉得不可思议。</p>

朱标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道:“别想此事了,我找你来是商议一下,内阁该如何改制。”</p>

“现在你可以放下顾虑,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了吧。”</p>

朱元璋都同意了,陈景恪自然不会再有顾虑,说道:</p>

“首先将军权、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剥离出来。”</p>

“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独立运作,只对天子负责,不归内阁管理。”</p>

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颔首道:“甚合我意,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不可过问其他。”</p>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内阁,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p>

“上对天子负责,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p>

朱标再次颔首,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p>

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p>

废除丞相府之后,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p>

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p>

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p>

内阁制,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p>

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p>

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p>

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p>

而内阁没有了军权、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p>

最主要的还是军权,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p>

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p>

“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p>

“设立中书司,掌诰敕、制诏等任务。”</p>

“设立门下司,掌管政令传达,负责与各衙门对接。”</p>

“……”</p>

这套机构,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糅合而成。</p>

陈景恪自认为,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p>

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比他想的还要细致。</p>

接着,陈景恪又对中枢官员的选拔提出了建议:</p>

“站在九层高塔上的人,是无法看清地面上的细节的。”</p>

“同理,中枢高官是无法真正了解民间真实情况的,很容易出现何不食肉糜的悲剧。”</p>

“且边防也是国之大事,如果中枢官员对边关情况不了解,也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p>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从选拔中枢官员上做文章。”</p>

“官员必须有基层和边关地区的工作经验,才能出任中枢官员。”</p>

“这个中枢官员,包含了六部侍郎、尚书以及内阁学士。”</p>

这里的基层工作经验,不是去村里当村官,而是至少担任过县令。</p>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恐会酿成李林甫旧祸。”</p>

唐朝中前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在边军担任过将领的人,才能为相。</p>

李林甫为了长期担任丞相,就拼命提拔异族将领,打击在边军当过将领的汉人。</p>

因为异族当丞相的难度更大。</p>

安禄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失去控制,最终差点葬送了唐帝国。</p>

陈景恪解释道:“殿下误会了,我说的边关工作经验,不是让他们去边军当将领。”</p>

“而是去边关省份为官,管的还是民政。”</p>

“而且大明是军政分离的,不会出现李林甫那种情况。”</p>

朱标这才释然,说道:“是我想差了,你这一条意见提的不错。”</p>

“以后有志于进入中枢的,会自己想办法去基层去边关历练的,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p>

然后他开玩笑的道:“如此,你想进入中枢,就要去地方和边关走一遭了呦。”</p>

陈景恪回道:“我只愿为大明天子的幕僚,对进入中枢毫无兴趣。”</p>

朱标哑然失笑,说道:“别那么认真,我就是和你开个玩笑。”</p>

“那一套规矩是给常人定的,你的能力无需走这个过场。”</p>

陈景恪严肃的道:“不,这个形式必须要遵守,不可为任何人破例,即便他是天生圣人也不行。”</p>

朱标愣了一下,赞道:“景恪真乃至诚君子也。”</p>

制定规矩容易,能遵守规矩难。</p>

你给天才破了例,别人就敢打着效仿你的幌子,提拔一百个庸才。</p>

所以,有些规矩皇帝也要遵守,想走后门就想别的办法。</p>

至少那块遮羞布不能被扯下来。</p>

陈景恪长叹一声说道:“其实也就开国初期,才有平民能一跃而位列中枢。”</p>

“等国朝稳固阶级逐渐固化,普通人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才有机会展望一下中枢之位。”</p>

“这条规矩其实就是给权贵官僚家族制订的,让他们将重点培养的后人,主动送到基层和边关去历练。”</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