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2 / 2)

文武双方都惊讶的看向他,作为军方第一人,竟然不想着替下面的人开脱,而是要求严惩?</p>

不对……</p>

武将们还在疑惑,某些文官却反应过来,此战拿主意的貌似是赵秩。</p>

耿子茂这个护航武将,从哪算都只是二把手。</p>

论功,赵秩是头功。</p>

论过,他也是首犯。</p>

关键他是鸿胪寺少卿,妥妥的文官。</p>

好呀,好呀。</p>

原来你徐天德打的是这个主意。</p>

见到我们文官立下灭国之功,就坐不住了,想要打压是吧?</p>

好好好。</p>

于是有文官站出来说道:“陛下,魏国公之言臣不敢苟同。”</p>

“南洋使团未经朝廷允许就灭亡吕宋,确实有过错。”</p>

“但吕宋自身勾结倭寇,残害南洋大明百姓在先。”</p>

“又在宴会上刺杀赵少卿等人,事发突然来不及请示朝廷,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才用兵的。”</p>

“况且在离京之时,陛下授予其便宜行事之权……”</p>

“故,臣以为,赵少卿、耿将军等人功大于过……”</p>

其他文官先是惊讶,这是啥情况?</p>

然后听到他们一直提赵少卿,也陡然明白过来。</p>

好吗,原来是这么回事儿。</p>

俺们文官里好不容易出一个灭国之才,可不能让你们军方给害了。</p>

于是纷纷站出来替他们说项。</p>

然后文武双方再次吵了起来,只是这次他们双方完成了角色互换。</p>

朱雄英用衣袖遮住脸,肩膀不停抽抽。</p>

陈景恪在后面想笑又不敢笑,憋的肚子疼。</p>

徐达才是会玩的啊,几句话就逆转了形势。</p>

果然,屁股决定脑袋。</p>

文官一开始反对,是不想军方做大。</p>

后来反应过来,首功是赵秩这个文官的,立即就改变了立场。</p>

武将这边也差不多。</p>

啥?这个灭国首功是一个文官的?</p>

呵……没有朝廷命令轻启战端,必须要狠狠处罚。</p>

龙椅上的朱元璋看的一脑门黑线,没好气的瞪了徐达一眼。</p>

这就是你给我出的点子?</p>

徐达耸了耸肩:你就说问题解决没有吧。</p>

朱元璋也懒得再问他们的意见了,让众人安静下来,就将目光看向朱雄英:</p>

“乖……咳,雄英你可有什么想法。”</p>

朱雄英放下衣袖,顺势擦去眼角的眼泪,说道:</p>

“皇爷爷,我以为此事当分开看。”</p>

朱元璋其实早就知道他的想法,不过还是配合的道:</p>

“哦?详细道来。”</p>

朱雄英说道:“功是功,过是过,不能混在一起看。”</p>

“吕宋小国与倭寇勾结证据确凿,被发现后不思悔改。”</p>

“竟想行刺大明使节劫掠商船,实乃罪大恶极。”</p>

“听说大明禁海期间,南洋蛮夷肆意欺凌流落南洋的大明子民。”</p>

“我大明有义务保护每一位子民的安全。”</p>

“况且,他们欺凌的哪是大明子民,分明是在打大明脸,是在羞辱大明朝廷。”</p>

“若不加以惩戒,震慑四方宵小,以后会如何简直不敢想。”</p>

“王道需要以霸道为辅助,否则就会被蛮夷视为软弱。”</p>

“赵少卿、耿将军等人,扬我大明国威于南洋,相信从今往后在无人敢欺凌我明人。”</p>

“日后我大明再宣扬圣人言施行仁德,蛮夷必心悦诚服。”</p>

“从这个角度看,赵少卿和耿将军是有大功的。”</p>

“朝廷不可不封赏,否则寒了人心谁还敢为大明效力。”</p>

朱元璋连连点头:“好好好,雄英这话说的好啊。你们听听,这才是天朝上国该有的声音。”</p>

“乖孙,你继续说。”</p>

一激动,他当众又喊出了私下才用的称呼。</p>

朱雄英脸色微红,装作若无其事的道:</p>

“但他们未经允许就灭亡朝廷承认的藩属国,确实是有过错的。”</p>

“正如诸位臣工所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若不加以惩治,恐人人效仿。”</p>

群臣都不禁点头,这番话说到他们心缝里去了。</p>

不将敌人打服了,敌人怎么可能会听你讲什么道德之言。</p>

这个道理他们岂能不明白。</p>

他们反对的也不是打,而是未经朝廷允许擅自打。</p>

要是每个将领都学他们,用不了几年大明就要亡国了。</p>

朱雄英最后总结道:“朝廷要赏罚分明……如此方能服众。”</p>

“所以我以为,当封赏他们的功劳,但该有的惩处也不能少。”</p>

“不过考虑到事出有因,且他们承担重任,不可乱了人心。”</p>

“可以先封赏其功劳,惩罚等出使归来再补上也不迟。”</p>

至于回来以后还罚不罚,那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p>

事实上这就是重拿轻放了。</p>

但他的话说的很委婉,将双方的情绪都照顾到了,大家反而都能接受。</p>

当然,主要还是徐达铺垫的好。</p>

文官集团也不想让赵秩的功劳被抹杀掉。</p>

毕竟,文官主导的灭国,这是大明开国第一例。</p>

他们必须要给自己人抬轿子啊。</p>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看向群臣,说道:</p>

“诸卿以为太孙之法如何?”</p>

群臣齐声道:“太孙英明,臣等无异议。”</p>

朱元璋嘴角浮起笑容:“好,那就以照太孙之法处置,兵部核实军功,尽快将封赏确定送往南洋。”</p>

接着他面色一肃,说道:“晓令全军,再有未经允许而轻启战端者,严惩不怠。”</p>

文臣心中一阵轻松:“陛下圣明。”</p>

武将则心中一紧:“谨遵圣谕。”</p>

大基调敲定,剩下的事情自然由专门的衙门,按照章程去处置,无需再讨论。</p>

接下来朱元璋说道:“吕宋国已经被灭,该如何处置此地,诸卿可有什么想法?”</p>

想法?</p>

以前或许大家还会天真的以为,皇帝有意重建吕宋国?</p>

但有了高丽的例子在,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看上这块地了。</p>

至于怎么使用这块地,那还用说吗?</p>

封一个王过去不就完了吗。</p>

按理来说,文官集团应该很反对这件事情。</p>

灭藩属国,占领其地,实在不符合礼法。</p>

关键南洋那地儿乃贫瘠之地,要之何用?</p>

可现在他们想法变了。</p>

改变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封王。</p>

之前谁最反对大明分封藩王?</p>

文官。</p>

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p>

只是朱元璋太强势,群臣反对无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p>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p>

既然没有办法阻止封藩王,那何不顺水推舟,将藩王封在大明之外呢?</p>

还有那几大塞王,将来也统统在海外弄块地儿给他们封出去。</p>

至于海外之地环境恶劣……那也是藩王活该受罪,和我们没关系。</p>

只要大明内部不封藩就行。</p>

这么一考虑,嗨,你别说,事情完美解决了。</p>

对,就这么办。</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