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1 / 2)

“陈景恪。”</p>

李善长缓缓将自己脑海里的人说了出来。</p>

“他?”李祺连连摇头:</p>

“怎么可能,他才多大,怎么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布局。”</p>

“就算他真有这种本领,又如何取信于陛下?”</p>

李善长看了他一眼,说道:“如果你有他的能力,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取信于陛下了。”</p>

“额……”李祺被噎的语塞,理是这么个理,可您老人家这么说也忒伤人了。</p>

“不是……您真觉得是他啊?”</p>

李善长也有些迟疑,但最终还是点头道:</p>

“太巧了,巧到我不得不信。”</p>

李祺疑惑的道:“什么巧?”</p>

李善长说道:“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你想想,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p>

他自问自答道:“一切都开始于陈景恪出现后不久……”</p>

“先是组建内阁,然后重启科举……”</p>

“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陛下废除丞相之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p>

“四辅官制度和内阁制也有相像之处,是陛下自己想到的也正常。”</p>

“可现在想想,太不正常了。”</p>

李祺追问道:“哪里不正常?我为何看不出来?”</p>

李善长回道:“那是你不了解陛下,他若有了什么想法,会先施行然后在施行过程中一步步调整。”</p>

“就以四辅官为例,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p>

“可是内阁不一样,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p>

“从建立到现在,只进行过微调,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p>

“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p>

李祺想想,确实如此。</p>

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不顾后果什么的。</p>

而是一项新制度,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需要在实施的时候进行调整。</p>

内阁的基本框架,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确实有点诡异了。</p>

李善长又说道:“再说科举,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此事我也早已知晓。”</p>

“所以之前从未考虑过有何异常,现在回想,也有异常之处。”</p>

李祺想了想,道:“名额分配和刀笔吏磨炼?”</p>

朱元璋的对科举的改动也就这两点,异常之处也只可能在这两个地方。</p>

李善长摇摇头道:“是名额分配。”</p>

“陛下之前废除科举,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不堪大用。”</p>

“经过十余年思考,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不奇怪。”</p>

“但名额分配制度不一样……”</p>

“各地贫富不同,读书人的水平有差距……”</p>

“从而导致有些地方取中的进士过多,有些地方可能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p>

“这种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p>

“伱仔细想想,包括糊名制、誊抄阅卷,全都是在出现纰漏之后,才做出的改进。”</p>

“而这一次,还没出问题,陛下就先将漏洞堵住了。”</p>

李祺嘴巴张了张,他本想说,或许是之前的朝代出过这个问题。</p>

但唐朝时中原才是核心,南方还是流放罪犯的地方。</p>

北宋也差不多,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但北方依然富庶。</p>

南宋直接偏安一隅,也就无所谓南北之分了。</p>

说起来,还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p>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p>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p>

这话着实有点不客气,但李善长说出来,却很有信服力。</p>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p>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p>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p>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p>

“如此大才,进入皇宫就犹如锥入囊中,根本就无法隐藏。”</p>

“你可曾听说,宫里出现什么神秘人了?”</p>

李祺摇摇头,确实没有。</p>

可他依然不敢相信,这一切都是陈景恪布的局。</p>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p>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整局。</p>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p>

“新算学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这已经得到了证实。”</p>

李祺点头道:“新算学确实不凡,但这也只能说明他算学较为高深吧?”</p>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p>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p>

“陛下又怎么会将一种刚出现的数字,印在宝钞上?”</p>

“而且还出现在好几处显眼的地方。”</p>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p>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p>

李善长年龄大了,一口气说这么多话,有些气短。</p>

停了一会儿,等气匀了才继续说道:</p>

“太子组建金钞局,提前半年就开始研究宝钞,研究经济之道……”</p>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p>

“此书是从何处而来?”</p>

“之前我还在疑惑,现在想来定是出自陈景恪之手。”</p>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p>

李善长说道:“因为之前他经常为这些人讲课……”</p>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p>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p>

李祺质疑道:“金钞局那么多人,若他传的是经济之道,怎么可能一点风声都不泄露。”</p>

李善长说道:“他只需要教少数最有天赋的人,然后这些人再去教其他人,秘密自然就能守住。”</p>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p>

李祺下意识的摇头,现在他都不敢相信,更别提外面传的了。</p>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p>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p>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p>

“你且拭目以待,用不了多久,陛下就会有后续措施跟进。”</p>

李祺依然不愿意相信。</p>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p>

能做出这种布局,已经不是用天才二字能形容的了。</p>

李善长自然能看出他的想法,叹了口气道:</p>

“其实我也不愿意相信,这样大的手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p>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p>try{ggauto();} catch(ex){}

李祺连忙问道:“什么办法?”</p>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p>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姻……”</p>

“陈景恪才十五岁,家中三代单传,联姻对他的作用更大。”</p>

“如果我的猜测为真,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成为驸马了。”</p>

“陛下的女儿里,与他年龄相仿的就是福清公主。”</p>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