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蓟辽总督马世龙(1 / 2)

桌案上摆着的,赫然是来自于东厂的密报。

王承恩虽然没有出阁一步,但李顺祖昨天在京城的整体行程已经尽入眼内。

东厂安插在全国的番役,虽然在两年前魏忠贤倒台时被崇祯基本撤销,但建制还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魏忠贤掌权多年,东厂经其手安插在全国的番役分为子丑寅卯十二科,细分又有专门安插在大臣武将家中的坐记以及专行走于民间的听记等。

王承恩粗略估算,这些流窜于各地的东厂番役没有十万八万,至少也有两三万人。

别说江南,就连远在朝鲜的李氏王朝,甚至是皮岛的东江镇,也都有东厂的密探。

如此一个密集周全的情报网络,到了崇祯年间,几乎已经完全成型,处处都有情报来源,每日源源不断的呈送东厂之中,让王承恩就那么全都撤了。

说实话,他还真有些于心不忍。

但王承恩同样知道,当今皇帝崇祯对阉党弄权的痛恨程度,对于东厂来源的情报,这位皇爷是根本不会信哪怕一个字的。

就算知道一些情报,王承恩也是不能和崇祯直说的,因为来源他没法解释,说的太多了还会引起崇祯的怀疑,只能委婉的通过旁人转送乾清宫。

但这样的情报递送方式,诸多掣肘和不便太多。

崇祯的命令是对厂卫尽行撤销之事,王承恩至少在明面上还是要维护崇祯的旨意,因此接收情报时既要考虑自己的安全处境,又要小心维护东厂情报机构的周全。

当然这一切都是为了,尽量把王承恩得到的情报,从正面角度送到崇祯手里让他相信。

即便是王承恩,两年以来也是觉得身心俱疲。

现在的王承恩就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但却无法把事情向崇祯和盘托出,只能在暗地里使一些小手段,让崇祯知道关键的事情和关键的人。

有些事,王承恩虽然很想直接告诉崇祯,但他知道自己不能,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崇祯被那些文臣武将联手欺君蒙蔽,却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他知道,就算他直说了,也只会引得崇祯龙颜震怒,最后连他自己也会遭受牵连,东厂一旦到了那些奸佞之臣的手中,恐怕他们就更会无法无天了。

李顺祖在昨天的事,在东厂番役手中,不过是顺手探查而已。

偌大一个京城,以东厂的情报底蕴,想查一个人,晚上跟谁睡觉都是藏不住的。

李顺祖就是如此,整个行程都在王承恩的桌案之上,从下午在香暖阁与李邦华见面,到入夜后带着辽军前往京营戎政府,带走太仆寺的战马和粮草。

甚至连在香暖阁与博平伯郭振明等一干勋贵起冲突这等小事,也都事无巨细,全都呈报到了王承恩的面前。

在王承恩看来,其门生车天翔被拉下浑水,这显然就是李顺祖的杰作。

不过他不仅没有生气和恼怒,反而觉得很有意思。

一般的武将,对他王承恩的人一般都是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态,很难有这种脑子和胆量,敢把他司礼监的人拉下水。

李顺祖不仅这么干了,还是从广渠门平定兵变开始,一步步把车天翔与辽军彻底绑在了一起。

这种手段,就是王承恩都在暗暗吃惊。

也就只有他坐在这种纵观全局的位置上,才知道李顺祖一个普通将门子弟的面具伪装下,站着的其实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野心家。

不过现在这种时候,大明或许还真的需要再出一个李成梁或者戚继光,辽事不能再糜烂下去了,整个辽军,需要一个定海神针。

这根定海神针,作为李氏长子即将袭爵的李顺祖,无疑是绝佳人选。

如果李顺祖真的是这样一个人,王承恩倒也不介意当一回张居正或者冯保。

一切的一切,就要看这一场遵永之战,李顺祖还能带来多少惊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