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升官 吐蕃使者(2 / 2)

陪太子读书的日子,固然惬意,可身上无事,手中无权的日子,也着实不舒服。</p>

尤其是他还得到了来济的遗产,短时间内自己这个魁首还能凭借官声稳住周边的人,时间一长,难免不会有人被许敬宗、许圉师等人拉拢过去。</p>

兵部侍郎,这也是意外之喜,陈青兕还以为自己会从四司主事干起。</p>

所谓四司主事是兵部下辖的四个部门,分别是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却不想直接更上一级兵部侍郎。</p>

至于检校二字,在这种情况下,有跟没有没什么区别。</p>

尽管他的资历确实不足以担任兵部侍郎,可他的功绩,毋庸置疑。</p>

毫不客气的说,李唐朝廷未来十年的军事部署都是他定下的。</p>

陈青兕一边煮茶,脑子里飞速运转,在揣测李治的用心。</p>

李小九的性格,陈青兕通过他历史上的表现以及现实中的接触,越发的明了:一个腹黑,喜欢站在幕后充当白莲花让他人替他背黑锅,好面子且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冷酷皇帝。</p>

李小九不会干没有意义的事情,直接升自己为兵部侍郎一定有事情让自己处理。</p>

想着今日的会议,心下也是了然,八成是李治拉不下脸,让吐谷浑负责唐军在青海的经费,让自己处理了。</p>

陈青兕道:“源兄,明天我会呈递一道请设青海都护府的奏疏,到时候陛下肯定会同意的,到时候你建议许相公反对,将旨意驳斥回去。如果许相公心有顾虑,那便由你上书反对。至于理由,什么劳民之类的,你自己找。咱们来唱一个双簧……”</p>

说着,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源直心。</p>

源直心一脸坏笑,说道:“手段下作了些,却能为朝廷节省一大批军费,利好万千百姓,值得。”</p>

便在他们品茶商议事情的时候,吏部的任命书送到了陈青兕的手中。</p>

除了一道旨意以外,还有一件崭新的深绯色朝服。</p>

翌日。</p>

李治一如既往的批阅着奏章,眉头一直深锁着,这已经是常态了。</p>

连番的大战,抚恤犒赏等事情,花费了朝廷大量的银钱。</p>

国库空虚,什么事情都不顺畅,任何想法都难以实施。</p>

头疼的拿过一封奏疏,一看那特殊的字迹,李治便觉精神一振。</p>

陈青兕很少上书言事,但他每次上书言事都是关系国家大局的大事,以至于给他一种感觉,看到陈青兕的奏疏,绝对不能马虎。</p>

提着精神细看,居然是一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的建议。</p>

李治不免愕然,让陈青兕当任这个兵部侍郎,除了能力之外,主要就是想他处理好在青海驻兵的事情。</p>

怎么样才能在不花费军饷的情况下,在青海寻一个可以耕种实现军屯的宝地驻扎,以减少财政压力。</p>

这怎么一当上兵部侍郎,第一封奏疏竟是这个?</p>

李治本能的想要驳斥:他一开始的想法也是设立都护府,毕竟吐蕃的潜在危险太大。</p>

青海落入他们手上就有两条道与唐朝接壤,一是凉州,一是陇右。</p>

凉州势头极好,在东西商道的刺激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经济圈,仅次于长安、洛阳。陇右直连关中,是东西商道的必经之路。</p>

绝不能让吐蕃威胁商道。</p>

所以哪怕勒紧裤裆,少吃一碗饭,也得将都护府建起来。</p>

可听到陈青兕的法子,哪里还舍得出这笔高额的军费?</p>

正想用朱笔大大的写个否字,心念电转,落笔成了一个“可”。</p>

陈青兕从未让他失望过。交给他的事情,都能处理妥当。</p>

让吐谷浑出军费的提议也是他最先给出来的,没有理由自打嘴巴。</p>

他一定有自己的用意……</p>

李治一时半会儿也猜不透,索性就放任施为,大不了在最后关头追回来。</p>

李治自己都有些忐忑,直到这道旨意为门下省驳回。</p>

李治方松了口气。</p>

随即他又收到了源直心的奏疏,严厉反对在青海设都护府。</p>

收到这封奏疏,李治这才放心。</p>

源直心与陈青兕的关系,李治是知道的,将此事放在一边,不去管了。</p>

陈青兕又连续上了两封请设青海都护府奏疏,但最后都被驳回。</p>

此事也就告一段落,不过因为连续三封奏疏,此事在京中闹出了不小的动静。</p>

但很快就石沉大海。</p>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p>

一连三个月,唐廷完全没有大战之后的动静了。</p>

这天长安城里来了一批盛大的队伍。队伍足足有六百人,两千多匹牛马,每匹牛马都挂满了大箱子,队伍前后长达里许之地。</p>

毫无疑问这是进京进贡的队伍。</p>

这种情况在长安城那是见怪不怪了。</p>

大唐万邦来贺,所有觐见的属国,不给点贡品,别说皇城,四夷馆都没有他的位子,只能住客栈。</p>

每每进贡队伍到来,都会有百姓顿足观看,甚至兴奋大声说话,以体现自己身为天朝上国子民的自豪。</p>

但这一次例外……</p>

周边路过的百姓都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们,目光中透着丝丝敌意。</p>

愿意无他,这支队伍是吐蕃。</p>

吐蕃是这些年,唯一给大唐造成巨大伤亡的国家。</p>

为首一人正是噶尔东赞的心腹,吐蕃副相达延莽布支,此刻他走在队伍的最前头,满面愁容的骑着大马,看着周边满是敌意的目光,对于自己此次之行,报以悲观的态度。</p>

此次他们吐蕃战败,最大的影响是唐蕃商道的断绝。</p>

吐蕃位于高原,物资丰富,但生产力不足,需要通过贸易来提升国力。</p>

吐蕃核心贸易通道有两条,一条西下尼婆罗,过天竺与大食贸易,一条就是唐蕃商道。</p>

西下商道并不太平,尼婆罗尚好,天竺内部的一群穷鬼,天天乱斗,商队时不时就会遇袭。</p>

这些年经济重心转向了唐蕃商道,现在这一断绝。</p>

只是短短三个月,吐蕃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p>

不少贵族不满不服噶尔东赞,已经出现了内斗的苗头……</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