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杨溥的二次非常手段(1 / 2)

忻州距离太原算不得远,只有一百六十余里。

茹瑺将忻州府之事写成奏折,安排人递送京师,并命令差役押解卫勇辉、李存进等八人进京候审,命令郭崇暂时代理忻州知府。

处理完这些事之后,便赶赴太原府。

这一日,城外十里长亭,上百官吏齐齐整整,静候茹瑺到来。

毕竟是山西第一号人物,明朝有史以来最大的地方官,无论是布政使,按察使还是都指挥史,都需要出来给个面子。

丁景福给茹瑺介绍过众人之后,便安排轿子,将茹瑺迎入太原城。

茹瑺也没有客气,当众宣读了圣旨,然后表态道:“此番我任职巡抚,统管三衙,主要任务就一个,顺利完成皇上的安排,移民五十万!”

说到这里,茹瑺将手举了起来,严肃地看着众人,道:“五十万,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牵涉百姓之家众多,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民乱,到时候诸位没有办法给朝廷交代,我也没有办法给朝廷交代。故此,既为官,当为朝廷分忧,为君行事!”

“此间事繁杂难行,皇上又严令不准强制移民,可以说移民难如蜀道。但那又如何?难道我们就不能劝说百姓离开山西,去一个更好的地方?”

“山西土地已到极限,无法容纳更多的百姓,而其他地方还有无数荒地需要开垦。何况朝廷还给出了那么多优渥待遇,只要开启民智,给他们说清楚,将明白,我相信一定可以完成移民使命。”

“既然大家都在这里,那本巡抚就不拖沓,直接下令了:其一,都指挥史司需要节制好各地卫所,不允许卫所军士扰民。同时根据朝廷旨意,淘弱存强,将确实不宜继续留在卫所之中的老弱军户转为民户,添加到移民黄册之中,另外选拔军士充入卫所。”

“其二,按察使司方面,需要做好案情审查,尤其是关于移民之事,需立即奏报太原府,不可随意论处,更不可强制移民。一些积压的陈案冤情,也到了该清一清的时候,若其罪责严重又不至死,按律惩罚之后,添加移民黄册。”

“其三,布政使司是最难,也是最不好办事的衙门,需要协调各地衙门,做好移民政策宣传,告诉他们移民所得好处,力争找出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出头,带动百姓参与移民……”

茹瑺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杨溥听过之后,并没有放松下来,反而有一些隐忧。

待所有人散去之后,茹瑺看着沉默不语的杨溥,问道:“怎么,你认为我的安排不妥?”

杨溥微微摇头,道:“大人,将卫所之人、囚犯列入移民黄册,这并无不妥之处。只不过大人想过没有,卫所之人现在未必会愿意移民啊。”

茹瑺眯着眼,说道:“你是说很多卫所军士,都在享受或等待享受新军之策,而不愿意迁移?”

“没错,但这并非是最关键的问题。”

杨溥有些担忧。

军士不同其他,都是拿刀子的厉害人物,虽然茹瑺明令安排的是老弱之兵“退役”,转为农户继而向东迁移。

但他千万不该的是加入一条:选拔军士充入卫所。

到这个时候,茹瑺才陡然惊醒。

安排老弱军士离开卫所,这一项政策或许并没有多少问题,毕竟这些人没有多少战力,也干不过大部队,到头来只能乖乖收拾行李搬家。

可“选拔军士充入卫所”这一条就大有漏洞。

要知道卫所中谁是老,谁是弱,那不是看身板,而是看指挥史、千户等官员,他们说你老了,那你就老了,说你残废,那你就是废了。

赶走一批人,拉一群大姨妈、二姑妈家的人进入卫所,享受新军之策,吃朝廷政策,那不香吗?

问题不在于茹瑺的命令上,而在于执行上。

茹瑺不可能盯着各地卫所,都司大人也不可能每天遛弯去搞田野调查,军伍访问,这年头就不太流行深入军伍,深入大部队。

一旦执行中出现问题,山西百姓不乱,卫所倒会先乱起来。

想明白其中关节,茹瑺不由对杨溥刮目相看,道:“你认为该如何应对?”

杨溥微微一笑,道:“这件事解决起来或许还需要一些非常手段,只不过这个手段,有些上不了台面……”

茹瑺佩服眼前的年轻人,他不仅善于发现问题,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与朝廷中很多官员不同。

在朝中,更多的官员是“找茬”型,能找出问题,也能明明白白地说出问题来,可一旦牵扯到解决方案,那就抓瞎了。

一问三不知,再问就是一嘴的仁义道德、三皇五帝,尧舜禹汤……

可杨溥不凡就在这里,他即能敏锐地找出问题,又能快速地想好对策。这样的思维敏捷之人,属实难得。更兼此人城府不深,性格正直。

只不过杨溥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太过谨慎,总是三思而后行,有时候很容易失去最佳时机。

就以今日事来论,茹瑺的安排中明显有纰漏,杨溥也清楚问题所在,却没有当场提出来,在担当与勇气上,还差一些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