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奇袭,夺镇南关(1 / 2)

通往镇南关的山道算不得宽阔,除城门口处开阔一些,远处道路最宽处也只有两丈,狭窄处不足一丈。

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之上,涌动着黑浪,嘈杂声,喝骂声,鞭打声,不断传入两侧的山上。

黑暗中,声音传不多远,便被无数的树木给消挡去。

“这是被掠的大明子民,主要是青壮,大人,我们杀出去吧?”

千户黄桂趴在石头边,小心地看着山道,底下每间隔一些距离便点有火把,沿途有安南军兵看管,不过这些军兵太过分散,而且数量不多,只要冲下去,定能夺下镇南关。

张辅眯着眼看着镇南关,见城楼之上有不少军士,而且还有几尊大炮,若一路杀过去,没有在第一时间控制城门与城楼,将会引发灾难。

“王远兴,你带五百军士,从那一处阴暗之地混入百姓之中,随他们入城,然后控制城门与城楼,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张辅指了指不远处的山林说道。

王远兴呵呵地笑了笑,低沉着声音保证道:“纵战至最后一人,也会夺下镇南关!”

张辅让其带人离去,然后吩咐道:“黄桂,你带五百军士,沿山道探查,看看安南掠夺百姓的队伍到哪里,于十里之外,封堵山道,越多越好!把带来的火药全部用了。”

“遵命。”

黄桂带人离去。

张辅看了看身旁的潘成,道:“你带五百人,分散于山道之中,战事一起,你便命军士大喊‘胡杜被斩首,明军杀过来了’,然后带人将羁押百姓的安南军士给我砍了!”

潘成重重点头,没有废话,起身带人去安排。

张辅招了招手,对袁岳说道:“听闻你颇有几分胆识,在永平寨表现不错。这次我交给你一千二百人,你有没有勇气插入镇南关之内,直面安南重军?”

袁岳心头一喜,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斗志,誓言道:“定不负大人重托!”

“行动吧!”

张辅下令,身后的军士不断离开,黄英盘算了下,有些担忧地对张辅说道;“大人只留两百余人是否单薄了些?”

“怎么,你怕了?”

张辅瞥了一眼黄英,黑暗中,只能看到模糊的轮廓。

黄英轻松地活动了下,回道:“我们俍兵是不懂畏惧的!”

张辅知道俍兵的厉害,但厉害是厉害,张辅却不愿意使用这一批人,原因很简单,这些人虽然听从明廷调遣,战斗力强悍,但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缺陷:

间歇性听话。

说他们不听话吧,那是不合适的。真需要征调的时候,他们会服从,也会上阵杀敌。

但是!

若是战事惨烈,损失较大,他们认为难以抗住时,便不会听从主官命令,而是自行决断,说走就走……

相对主官的命来说,他们认为自己的命更重要。

这个逻辑貌似也没错……

关键是,张辅自己是主官,若用这一批人当主力,哪天很可能会面临着跑路都没人叫自己的处境。

若是事后想要处置他们,定个临阵脱逃之罪,却又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些兵名义上归于明廷,实际上归属当地土司!

土司制度!

这个古老的制度对于后世很多人极为陌生,充满神秘。

事实上,土司制度的出现,是来源于“羁縻政策”。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

这就是羁縻政策。

一言而概之,便是朝廷封授少数民族酋长官职,让其表示对朝廷臣服,但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自秦至宋,历代王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基本上都奉行的是羁縻政策。

唐代广泛建立羁糜州、县并任用民族酋领为刺史、县令,羁糜政策发展到了鼎盛。

元朝在很多地方办得很糟糕,不得人心,但在羁糜政策上却值得赞佩,也值得肯定。

土司制度的出现,便是始于元朝。

“蒙、夷参治之法,而官有流土之分”,标志着土司制度的诞生。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元以前的朝代,其奉行的虽然是羁糜政策,也要求羁縻州县交租输赋,可事实上,人家想交就交,不想交就不交,你也没任何法子。

如宋真宗时期,有刺史上奏要求让这些羁縻州县纳税,宋真宗认为“荒服不征,弗之许”,后来“诸洞不供租赋”成为常态。

但在元朝时期,土司制度的建立,直接规定了输税纳赋,且必须执行。

元朝统治者认为,只有输税纳赋了,才是真正的臣服!

而朱元璋对于这一点,表示了高度的赞同与认可,直言各地土司“额以赋役,听我驱调”,并在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广、广西、陕西设置有数量不等的土司。

广西土司很多很多,除苍梧一地外,其他地方都有土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明虽然控制着广西等少数民族之地,但真正对底层存在巨大影响力的,还是这些拥有武装的土司!

一些土司不听话,大明还得时不时去派人揍他们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