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胜天半子张仲景(1 / 2)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272章胜天半子张仲景汉长安府衙中落针可闻。</p>

“那什么固态垃圾不就是粪……”</p>

马超大喇喇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张飞紧紧捂住了嘴。</p>

以及面对满堂的如要杀人一般的眼神。</p>

毕竟即使脾气温和如张神医,此刻也是面有不豫之色。</p>

马超知趣的噤声,不过张飞心里感觉还是难以过去这个坎儿,随口嘟囔了一句:</p>

“难怪俺老张觉得这长安井水不如汉中和成都甘甜。”</p>

看着在张飞身旁猛点头的马超,刘备忽然就觉得很是心累。</p>

这其中孔明受到的影响最小,他面色不变将后世所说的长安土地成分规规整整抄录下来后轻叹了一句道:</p>

“这后世,事事皆学问,处处皆科学。”</p>

这后世也不知道哪个朝代对这长安水质变化的总结还真是言简意赅,但又给前人留了三分薄面,不至于太过难堪。</p>

但这个消息一时间反倒是让上首的刘备有点左右为难之感了。</p>

这长安不迁址吧,井水确实有味儿,而且心中总卡着一根刺儿。</p>

迁址吧,以何种身份去规划新长安又是一个问题,名不正言不顺啊。</p>

张仲景则是并没有这么多烦恼,这位老神医也规规矩矩记下观看光幕时的想法,此时也对后世随口之言的“病从口入”有了新的理解。</p>

若是日常饮用水都遭粪便壅底聚秽污染,那难怪从灵帝中平年间,明明无大战乱,可反倒是小疫不绝。</p>

而且看后世所言,此时一言以蔽之的“伤寒”还并非是真的伤寒,其中可能混杂了多种疫病,也需要细细研究。</p>

张仲景是切切实实觉得大有裨益的,这后世的许多不经意之言反倒是让他对医学的研究方向愈来愈清楚,相对的也让本来接近完本的《伤寒论》离修成更加的遥遥无期。</p>

……</p>

甘露殿中李世民若有所思,汉长安旧址为何被废弃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相较来说也正是因为前汉之鉴,前隋在龙首原修建新长安时才会对这些污秽之物的处理更加重视。</p>

唐沿隋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律例,如墙外扔垃圾直接杖六十,坊间污水若是流到了街上,则定监察官员渎职之罪。</p>

并在前隋的基础上加修了明沟以排日常污水,都是为了不遭前汉之旧祸。</p>

这一点上来说李世民自认大唐做的也并不算差。</p>

只不过一方面李世民惊叹于后世隔着千年之久还能探究此事,并且将积秽不泄之事研究的如此明白。</p>

另一方面也开始担心于未来,等到大唐逐渐强盛,那西方中亚以及东海夷人的商贾流连于长安城的时候,如今长安能否承载那么多的人口?</p>

毕竟房杜二人所上的奏折当中描绘了太平盛世时人口的激增速度,李世民对此时长安城的信心并不是很足。</p>

不过此事……李世民瞟了一眼旁边兢兢业业的阎立德:</p>

想来将作监应该是能拿出一个方法的。</p>

【当然以上咱们说的是汉末早期时瘟疫不绝原因的一个猜想,等到黄巾起义之后就是咱们熟悉的灾疫相伴。</p>

水旱风蝗、战乱缺粮,社会运转和生产秩序被破坏,百姓生活变得极其困难。</p>

死于天灾人祸的尸体又会滋生大量病原体,成为疫病最好的温床,最终只需要一个契机便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瘟疫,并最终酿成了汉末十室九空的惨剧。</p>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些灾祸的可怕,那些迎着灾祸逆行的人也就显得万分难能可贵。</p>

张机,字仲景,出身于南阳,宗族本有二百余口,但是经过几次大疫的冲击之后,宗族死一百四十余人,而其中百人皆死于伤寒。</p>

宗族至亲受疫病折磨而死对张仲景来说冲击很大,至此这位自幼厌恶官场轻视仕途的年轻人,也立下了自己的人生宏愿:他要为百姓解伤寒之痛。</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