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听君一席话(1 / 2)

<b><\/b>方孝孺激动得脸色潮红,等待着李伟的回答,他觉得这句话里蕴含莫大的道理发人深醒。</P></p>

其他人此时听到这句话,稍一琢磨也回过味来,低声呢喃一遍这句话,心中也很是惊异,都将目光落在了李伟身上,等着他解释出个所以然来。</P></p>

然而李伟却是迟迟不语,不是他不想说,实在是他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句话。</P></p>

这句话还是他从后世那个狗老板的办公室里看到的呢,虽然这话的大致意思他大概能明白,但是其中的深刻道理却并不清楚,毕竟他是个理科生啊!</P></p>

而且不要说他,即便是天天面对这句话的狗老板自己,恐怕也讲不明白这话的意思,毕竟他也只是附庸风雅罢了。</P></p>

方孝孺见他迟迟不言语,顿时有些急躁,出声催促道:“你快说啊!”</P></p>

“呃,这个……它的意思吧……”</P></p>

李伟一边用嗯啊这那拖延时间,一边开动脑筋。</P></p>

算了,老子是理科生,就按理科生的思路给他解释吧。</P></p>

“所谓格物致知吧,就是通过用心揣摩观察事物的现象,通过研究得到其中蕴含的知识,而知行合一呢,就是在得到知识后,要将之付诸于行动,用实践来检验这个知识的正确性,正所谓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惟一标准!”</P></p>

“而现在的读书人,知识都是从前人书写的典籍中所得,未经实践就夸夸其谈,这就导致了许多读书人口中有千言,胸中无一策,有知而无行……”</P></p>

方孝孺听着李伟侃侃而谈,心中大受震撼,他也总算明白了自己初次面圣时朱元璋为什么对自己那么看不上,自己是才学出众,文章更是锦秀华丽,然而这些都是未经实践的空谈,直接用来处理事务自然不妥。</P></p>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P></p>

薛祥捋着胡子悠悠的总结道,茹太素也不禁点了点头。</P></p>

其他众人看向李伟的目光也不禁发生了变化。</P></p>

以前在群臣眼中,李伟就是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乡野草莽,毫无才学,不知礼数,跟他们这些读书人根本没法比,对其很是鄙视。</P></p>

就算是现在见李伟权势日隆,前来投机巴结他的这些人,其实心里也是看不上他的。</P></p>

但李伟这一番议论一出,不禁让他们这些读书人刮目相看,暗道这位李驸马虽然读书不多,但是许多见解却是能如醍醐灌顶,令人振聋发聩。</P></p>

李伟感受到众人目光的转变,心下难免有些小小的得意,想了想又继续道:“当然,知行合一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做人要表理如一,不能嘴上喊着仁义道德,暗地里所行却是肮脏龌龊!”</P></p>

李伟说着,目光扫视在场的众人,既然这些人要投向他,那有些话必须得说在前头,要是这些人里有那种贪脏枉法之辈,他可不会出手庇护。</P></p>

听到李伟这话,吴伯宗、韩宜可这些正直的官员自然是坦然自若,但在众人之中,也有不少脸色微变的。</P></p>

“李大人此言振聋发聩,让下官犹如醍醐灌顶,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P></p>

高信在陈敬背后感叹道,虽然李伟一直在考校陈敬,还没轮到他,但他也想要赶紧表现一下。</P></p>

今天李伟的表现令他非常意外,之前他还只是巴结一下求个升职的机会,现在却不禁有点心悦诚服的感觉。</P></p>

不仅是他,陈敬以及翰林院的那些清流们也都有点这种感觉,对李伟不再是之前那般表面巴结心里鄙视。</P></p>

结束了这番高谈阔论,李伟又将目光落在了陈敬的身上,轻声道:“这样吧,回头你将考核之法写个奏书呈给陛下,剩下的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P></p>

“谢李大人,下官若有所得,必不忘李大人今日提点之恩!”</P></p>

陈敬闻言顿时大喜,李伟这等于是他自己的良策让给了他,让他去进言邀功。</P></p>

李伟微微颔首,其实他也没陈敬想的那么牛逼,他也就酒桌上高谈阔论还行,若真要让他列出个具体的考核措施,他还真来不了,毕竟大明国情跟后世不一样,他又不能照抄后世的政策。</P></p>

高信见陈敬得了好处,有些心急的上前问道:“李大人,那我呢?”</P></p>

李伟愣了愣,心里不禁有些发虚,刚才考校陈敬弄出这一大堆事来,让他差点出了丑,要是再跟这高信来一遍,他可不一定还能hold得住。</P></p>

“呃,刚才不是谈了科举的事吗,你就把这事好好研究一下吧,将举荐的弊端和开科取士的必要性给陛下说一说。”</P></p>

李伟直接拿已经谈过的东西给交给了他,正好科举就是归礼部管的。</P></p>try{ggauto();} catch(ex){}

高信低头想了想,觉得这也不错,于是便拱手称谢:“谢李大人提点。”</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