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一时之选,扫平天下【求订求票】(1 / 2)

朕又突破了 老告 6875 字 2022-04-14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书房里,尉缭看见赵淮中在翻阅自己呈上去的兵策,遂借用孙子兵法的一句序言作为开篇,给赵淮中解释自己对兵道的理解。

在座都是知兵的人, 包括吕不韦当年初入秦,老秦王为了让他能服众,也曾让其立下军功,吕不韦率军一手覆灭东周,举世皆知。

所以秦相吕不韦的杂家是有真材实料。

杂家杂家,什么都懂点, 而且还懂得挺深入。

他汇集当代诸多宗匠共著的吕氏春秋,兼具儒、墨, 法、名,等各家流派精粹。

吕不韦本人知兵事,知农商,兼儒通法,还是个手艺人,懂物做。

因此眼下大秦精英汇聚,赵淮中仍然让他稳坐首辅之位。

就是因为吕不韦什么都会,博学多才,正是最适合担当首辅,能调动各部门通力合作的人,谈兵事,谈农商,谈财政礼法,老吕都能应对自如。

谁也别想在他这蒙混过关。

眼见尉缭先开口谈论兵策,吕不韦忍不住技痒,旁征博引的出言道:“故兵家当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地者,远近、险易、广狭……”

话题引申开来,廉颇也接道:“吾以为当实战为先,不可死记兵书。。

孙子兵圣,所述固然没错,但战场千变,当映合他变而为己变。

同为兵策,吾认为孙子的军争篇所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可为兵之纲领。”

群臣陆续出言,对兵策,行兵之法,兵家修行之道展开分析。

赵淮中神念强大,一目数百言,几次呼吸间就看完了群臣送来的兵策和各人带兵打仗的经验总结,遂开始旁听群臣各抒己见。

张良等年轻一辈的秦臣将领,也都相继进入书房。

在座对张良来说都是前辈,他是小萌新的地位。

能听到在场的这些兵道圣人谈兵法,研究带兵之道,对张良等人来说,机会尤其难得,也就在如今的秦,能汇聚如此多,后世被请入武庙,位列十哲七十二将的一时之选。

赵淮中手里还握着一本微微发光,颜色古旧,泛着微褐颜色的简书。

这部简书却是兵圣孙武亲手所著的兵法韬略,是孤本古卷。

赵淮中一边听群臣谈论,一边默读孙子所著兵策。

孙子兵法所述,除了兵策,还体现出孙子的思想,他是个讲武德的人!

他主张的智、信、仁、勇、严以治军,正是华夏军人传承千年的“武德”。

时间流逝。

类似这种小朝会,不禁彼此谈论,因而张良等人一边旁听,一边也在和身畔的人小声交流。

“尉圣说的治军当从严从重,以明军纪,听来甚好……”

“吾以为从严只能作为辅助,治军首重作战意志。李牧将军,廉颇将军都是这个意思。”

张良等人负责充当气氛组,时而窃窃私语,进行旁白。

过了一会,众人不约而同的发现,赵淮中和王翦在兵策交流的过程中,一直都没说过话。

赵淮中不说正常,群臣献策,他负责聆听。

而且他对兵法一道,显然不如这些将领擅长。

王翦却是首屈一指的秦军大将,他也一言不发是什么原因?

从接过刘琦递上来的赵淮中手书后,王翦就在闷头翻阅,有时会凝神思索,沉默不语。

陛下写的是什么,让王大将军如此入迷?!

王翦察觉到书房内的气氛变化,笑了笑,将兵策传给下首位的尉缭。

尉缭接过后翻阅片刻,抬头看了眼赵淮中,又瞅瞅王翦,而后迅速把兵策通读了一遍。

等他把兵书推送给对面首位的吕不韦,自己也和王翦一样,没再开口。

吕不韦,李牧,廉颇等人依次看了一遍兵策内容。

赵淮中写出来的三十六策,是对前人行兵之法的总结,还不至于让这些熟知兵事的兵法家感觉震惊。

但这三十六策,是华夏几千年兵家文化智慧的结晶,其中皆为兵家上策,涵盖之广,涉及到行兵打仗的方方面面。

三十六策一出,几乎汇聚了所有兵书的精要和具体实施方法。

所以连王翦,尉缭,李牧,廉颇看后也要沉默,略感惊艳,惊奇。

看过三十六计,便知道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赵淮中总结手书的这三十六条兵策,比他们呈上来的兵策更全面,通俗易懂。

所谓将军看了沉默,知兵者看了流泪,就是这个意思。

兵策三十六计,无可挑剔。

尉缭,王翦看后情绪起伏,颇为动容,心下同时浮现出一个念头:陛下於兵法一道所知竟也如此之深。

谷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