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寻找食物(2 / 2)

还有黄花菜,颜色金黄,花瓣肥厚,香味扑鼻,营养价值也很高。

平时人们吃到的是晒干后的黄花菜,新鲜的黄花菜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有毒物质,如果要食用新鲜的黄花菜,要先过开水,放在清水里浸泡两个小时以上,以破坏秋水仙碱。

张帆有些头大,就吃这些东西,营养不良是肯定的,即便如此,还会很快吃光。

棕榈芯好吃但成材太慢,现在种也来不及,香椿树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发芽,黄花菜也不会天天开花。

就目前这些食物来源,张帆满打满算,觉得最多能撑两天。

难道真要学马特·达蒙大便种土豆?

NASA曾经做过实验,按照电影中马特·达蒙的操作,将马铃薯块茎种植在模拟的火星环境中,其中一种耐盐品种土豆真的开始萌芽生长。

所以,在火星种土豆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按照地球上的经验,火山口附近和熔岩床都是优质土壤的来源。

问题出在试验的后半部分。

实验者从火星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高活性的高氯酸盐。

高氯酸盐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是火箭固体燃料的主要成分,烟花爆竹和其他爆炸物中也有它。

也就是说,利用火星土壤种植的土豆有毒。

除非先种植大量的竹子、大麻等天然纤维,让作物汲取土壤中的高氯酸盐,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净化过程,事情很可能因此变得困难且缺乏效益。

张帆是真的打算种点东西,但不是土豆,他看到植物实验舱有一套完整的水培系统。

水培法不需要土壤,只要营养液就能培植作物。

种什么?

螺旋藻。

螺旋藻是种高蛋白食物,火星土壤中的铁、锌元素和人类尿液等排泄物中高浓度的氮、磷结合,有助于螺旋藻生长。

这样一想,螺旋藻真的是非常适合作为在火星维持生存的有效食物来源。

只是想象一下,一群人在火星相互吃着“彼此种出来”的螺旋藻,没有什么胃口是肯定的。

但不要小看藻类植物。

在约30亿年前,地球还是无氧的环境,使地球从无氧环境转化为有氧环境的,正是蓝藻等原核微生物出现并产氧所致。

人们通常会觉得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陆地植物的光和作用。事实上陆地植物通过光和作用产生的氧气大部分被植物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掉了。

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海洋。

植物的光和效率和体型成反比,也就是说植物个体越小,单位重量的光和效率就越高。一棵树长到原来的两倍可能需要1年,而一个藻类分裂成两个只需要1天,生长迅速。

科学家们做过一个设想:

先期发射大量核弹轰击火星地表,让极盖的冰川完全融化,在火星上形成液态水和初始的大气层;再将厌氧型的原核藻类发射到火星,以改良大气;当火星大气层的含氧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将生命力极强并且以藻类为食的蟑螂送上火星。

如此就能在火星建立起原始的生态循环,直至这些小动植物将火星环境改造成适合人类生存的样子。

人类甚至为此出过一部漫画。

忙完这些,至少以后的生存也有了基本的保障。

张帆嘴里叼着一条棕榈芯,摇晃椅子翘起腿,眼睛看着主控制室屏幕。

“和平站”的主计算机会将基地内一些重要监测数据显示在主屏幕上,比如制氧系统的工作情况,以及宇航员的氧气消耗量。

一名宇航员每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次呼吸会消耗吸入空气中5%的氧气,这些氧气会转化为二氧化碳。

简单换算一下,一名宇航员24小时会消耗0.75kg的纯氧。

张帆看着屏幕中今天24小时的的氧气消耗数据:

1.5k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