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首长用过的东西都是文物,只能供人瞻仰,不能作为自己的日用品啊。《乡+村+小+说+网 手#机*阅#读 》”审食其苦笑着说。
“你也就剩嘴上的功了,给我舔!”虞姬发狠道。
......
自己无福享受这个女人,审食其便想到了利用这个尤物一下。他还不知道虞姬过去和刘邦有过一段风流,以为把这样一个女人送给刘邦,也足以补偿他和吕雉的私情给刘邦带来的不快。加上他曾对刘太公有过关照,想刘邦不会为难他。果然这一步棋让他走对了,刘邦虽然没得到虞姬,但审食其的目的达到了,从此又能接触老情人吕雉。想到吕雉,说来也怪,他马上就有反应,同样都是大领导的老婆,怎么就一个怕得要死一个又兴奋得要死呢?大概是情况在先,已经熟悉了吕雉,再说当时刘邦还不是他的直接领导。
刘邦和吕雉对谋反诸侯的大杀大砍,很快换来了举国政治的清静。下一步要干点正事了,让谁做丞相的问题一时提到了议事日程。刘邦让大家议一议,朝臣们顿时分成了两大派,一是以军事将领和后宫势力为主的挺张派,坚持要张良做丞相。他们的理由是张良一直是汉军的军师,熟悉军事,智谋超群,汉朝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都是因为有了张良的出谋画策,皇上对张良的话也是向来言听计从。还有一个说不出的理由,刘邦在平定天下论功行赏时,他们这些身经百战,身上的伤疤比好皮肤还多的武将都没能得到头功,却让一直在后方把持文墨、成天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萧何占了第一,赏赐无人能比。而且在这之前,刘邦刚刚当皇帝时,曾提出了汉初三杰论,把张良排在萧何、韩信之前,怎么到了摘桃子的时候,就没有真正出力的人的份了呢?但他们对皇上不好怎么样,只能从内心里怨恨起萧何来。二是以文臣儒将和丰沛帮为主的挺萧派,极力主张萧何做丞相。他们的理由是萧何自从参加工作就是干的处理政务、协调各方的事。皇上为汉王时,萧何就是相国,这些年来,守关中,抚百姓,集兵员,保供应,以至现在的建国都,定制度,都是做的丞相的工作,不仅经验丰富,而且尽心尽职,让各方面都能满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些人平常和萧何打交道最多,萧何也最了解他们,如果萧何做了丞相,下一步他们肯定都有好处。
卢绾首先发言:“我赞成萧何为相,最佩服他我们刚到咸阳的时候,其他人都忙着争夺财宝,独有萧何把秦国的典籍图库看管起来,收集了不少资料,为我们了解天下的情况,合理部署兵力,提供了方便。这正是一个丞相才有的眼光,非他莫属。”
王陵说:“我也推荐萧何做丞相。我认为他不仅有这个能力,而且为人忠诚,没有野心,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樊哙说:“我同意。我的看法是萧何这个人做事勤恳,任劳任怨,始终如一,最重要的是慧眼识才,把韩信推荐给皇上,这是大功啊。”
叔孙通说:“刚才几位将军都是说的萧先生过去的功,我要说的是皇上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皇上是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在选将任相中可能会看好行伍出身的人,但若论治理天下,非文人不可。萧先生文韬武略俱佳,我认为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丞相人选。”
这几个人都有特别的身份,卢绾从小和刘邦一块长大,王陵以忠肝义胆为刘邦所信任,樊哙是他的连襟,叔孙通本是秦国时期的博士,以识时务为刘邦所赏识,即使说错了刘邦也不会怎么他们,所以敢于上来就表态,表面上看他们是出于公心,实际上也基于和萧何有着很浓的老感情。刘邦看他们说得很一致,笑了,说:“意见很集中嘛,,就没有别的人选可提?如果是这样,说明我们大汉朝人才少得很哟!”
曹参说:“若说文韬武略,还有比得上子房先生的?陛下自有子房,如鱼得水,无论用兵打仗,还是起用人才,制定战略战术,都是陛下和子房商量了再作决策,特别是越到关键时候,越能看出子房的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我等虽是武夫,也深感陛下待之如手足,无论过去还是将来,大汉朝不能没有子房啊。”
“说得好,子房人才难得啊。”刘邦发自内心地赞叹道。
众武将本来对萧何不服气,今见大将军推举张良做丞相,都认为说到了点子上。特别听到皇上也说好,一个个纷纷表态。
周勃说:“臣不擅言词,说不出太多的大道理,我认为应该让张良做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