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三年九月。</p>
王,章越第三次向官家请求上尊号,这一次章越索性将官家的尊号比上一次又加十字。</p>
这吹捧之意,满朝文武都觉得太过,但章越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他反正是将拍马屁进行到底。</p>
幸亏官家还算冷静克制,对王,章越道,你们上的这尊号实在太过了,朕还是退而求其次,接受了之前‘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的尊号。</p>
上了尊号后,官家下旨在中书门下设【制置官制详定司】,命章越为制置官制详定,全面进行官制改革之事。</p>
有了这个官制详定所在手,如同当年制置三司条例司,几乎批准章越设宰相府,这一次如同真的尚方宝剑在手了。</p>
新设的官制详定司位于中书门下之内。</p>
要改革官制就要从上而下,改制就要从中书门下改起。</p>
中书门下位于文德殿西邻,中书门下内又分中书五房,宰相议事在政事堂,宰执歇息私人办事在本厅。</p>
如今要恢复三省,就要把尚书省列入。</p>
于是中书门下就要搞大动作,章越将原先中书门下的左厅和右厅,分别作为以后中书省和门下省来用。</p>
王,蔡确在东厅视事,章越则在西厅视事,至于原先的政事堂改称作都堂,作为以后的尚书省备用。</p>
唐朝尚书省有八座议事之称,分别是尚书省左右仆射,六部尚书进行最高会议,但宋朝尚书省有名无实,于是便是两府的政事堂会议。</p>
不过尚书省会议仍有保留,两省官以上及学士参与,但只是议论些不重要的事。</p>
所以章越将学士以上参与的尚书省会议,改为三省都堂会议,仍由中书门下下帖子不定时召开。</p>
比之原先政事堂会议只由宰执班子商议,人数多了。</p>
而且这是‘共议’,也就是没有皇帝参与下,由官员们集体议论而出的结果。在不少官员眼中,比圣旨还要权威。</p>
而且都堂议事,是按本官官位高低排序。而天子大起居或内殿座次,则是按贴职高低。</p>
经常有像章越这样年纪轻轻的官员,被官家提拔为龙图阁学士,一口气超过了无数老臣身居高位,引起其他人老大的不服。</p>
都堂议事避免了这个情况,就是按照资历。</p>
这也是向日后三省制逐渐过渡。章越办事的风格,不轻易一步到位,先放风声,然后一点一点地试探,逐渐过渡到最后想要达到的目的。</p>
东西分厅后,就是日后中书门下两省的雏形,至于章越也摆脱了与王,蔡确同处一衙下的羁制。</p>
官员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径直入西厅找章越商量事,话语可不入蔡确,王之耳。别看分厅这小小之事,章越的相权可谓倍增。</p>
不过这也苦了原先中书门下的官吏们,本来上政事堂一趟找宰相画押签书便是。</p>
如今就要两头跑。</p>
还有经常被打回去重写的时候。不过众官吏们也看出王甚少支吾事,政事大多是章越拿决断的,所以大多数是先跑章越所在的西厅。</p>
等章越通过了,王基本也行了。</p>
当然如此所为也是令人侧目的,为了避免相权独大引来王,蔡确的记恨,章越立即补了薛向入中书,成为蔡确后的第二名参知政事。</p>
至于与党项议和成功的吕公著回朝接替薛向入了枢密院。</p>
因为冯京告疾不视事,王也如愿以偿地推举了孙固入枢密院。</p>
宰执的位置就好似萝卜坑,一个动了,下面马上就填上,一个人升迁了下面多少人跟着升迁。</p>
至于孙固走后,空出开封府知府则由章越和王共同相中的王安礼出任。</p>
其中的人事变动,章越与王私下也是博弈多次,最后也算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能从下面提拔人,才说明你是真宰相,同时权位也更加稳固。</p>
人事变动之后。</p>
王,章越二相,蔡确,薛向二参,加上冯京、吕公著、孙固,章便是京中二府宰执人选。</p>
都堂上还是两府宰相三日一议事。</p>
当然新设的官制详定司也设在章越的西厅附近。</p>
对于官制详定司便是章越以后改革官制的班底,章越召蔡卞、陈、苏辙三人入司为详定官。</p>
章越入西厅后,自也是重新修葺了一番,更像一个宰相办公居所。</p>
新的本厅里,章越的起居坐卧被安排得非常周到,供给歇息值宿的大床就放在视厅之后,至于坐卧的器具也是好用而不奢侈。</p>
章越左右看了一圈后非常满意。</p>
然后他在众幕僚的陪同下来到正厅。</p>
一到正厅,他便停下脚步,抬头打量向厅上所悬挂着一块牌子。</p>try{ggauto();} catch(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