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正文卷一千二十一章大学士、郡公、尚书京城上下沉浸在上元节喜庆和收复湟州的大喜。</p>
京中市井儿们争着游街告捷,宣扬着宋军胜利的消息。</p>
宋虽给人感觉对外武风不振,但民间百姓却不同,每年正月与契丹使者比射获胜的宋朝射手,京中百姓都会遮道喝彩,仿佛对方真替宋朝击败了契丹一般。</p>
如今宋军一战功成,这等灭国之胜消息传出,何至于胜过比射胜利百倍,整个汴京百姓都是奔走相告。</p>
健儿们挥动自制的露布,沿街串巷的宣告,但凡兵卒官兵入了饭肆酒楼,都有人争着会账,凡有人带着西边的口音,甚至连戴着范阳帽的人,百姓们都会争着围上去询问西北战况。</p>
百姓们不懂得,为啥打下一个湟州,便将整个青唐收入囊中了呢?</p>
不过百姓不计较的,只要是赢了就好,难得高兴一回,连咱们官家都难得地吐气扬眉了一回。</p>
不少老人可还记得庆历时西贼李元昊是如何欺辱着大宋。</p>
之后辽国又来趁火打劫地增了二十万岁币。</p>
正应了那句话,宋朝历代皇帝仁宗皇帝最是宽厚,待臣民最慈,但被异国欺辱最多。</p>
从熙宁三年至元丰元年,朝廷攻青唐八年,如今终于有了结果了,青唐之地尽数收入大宋。</p>
但凡有些抱负的读书人,谁不念几句书生万户侯的话;书生们趁着兴致,就在酒桌上以碗筷为军,酒盅为将,用筷子蘸着酒水,比画着青唐的山川,在那边兴致勃勃地谈兵。</p>
也有官员听说了,则是感慨羡慕这几年从熙河路出来的能臣名将,年纪轻轻即着青紫,这可羡慕坏了这些白发苍苍仍未脱离选海的卑官。</p>
今青唐已定,下面便轮到西夏,这是比青唐更大的汉唐故土。</p>
这一夜多少书生立下投笔从戎的抱负,班定远我大宋亦有之,怎么能逊于古人。</p>
今夜汴京不眠。</p>
……</p>
比起百姓们的高兴,喜庆,而一众宰执,翰林学士们则显得淡定了。</p>
王琏更是直接道:“胡闹,不查实露布军情,就凭一个内宦之言,就公布之天下?万一错了怎么办?丢的是官家的颜面,也丢的是我等臣工的颜面,事后如何弥补?到时候连辽国,夏国都要看我们的笑话。”</p>
“区区一个邈川城便攻了近一个月,宗哥城,青唐城都不亚于邈川城,阿里骨手上还有十万大军!我看还是不急着道贺。”</p>
章惇道:“可是孙府台已是公告了,我等还能作何。”</p>
“万一露布是真,我们又怎可不向官家道贺?迟疑便是罪。”</p>
韩绛以及一众宰执翰林都迟疑着,收复湟州,生擒阿里骨,董毡归顺的消息确实太震撼了。</p>
即便是对章越最有信心的韩绛,也是抱着将信将疑之心。</p>
当然这样大胜,他们必须当面向天子道贺,并且次日宰相要率百官向天子贺。</p>
但眼下证据不足,万一贺错了,那就是精彩了。</p>
闹了一个大笑话,那真的是从官家到宰执们的集体耻辱!</p>
正在疑难之时,第二封露布送到了。这二封露布是章楶,种师道联名发出的。</p>
宰执们都知道,边将为了抢露布告捷的头功,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p>
李宪耍了小心眼,他虽坐镇在熙州,但一直派人探听前线的情报,所以等消息一出。不等章楶,种师道他们将捷报写好,自己就抢先发出。</p>
尽管是二手捷报,但李宪却赶在了第一个告捷,仅比章楶他们快了一个时辰如此。</p>
章楶,种师道的第二封告捷,比李宪具体多了。</p>
众宰执们这才明白,为何破了湟州,阿里骨也被擒了,整个青唐都归顺宋朝。</p>
原来章楶,种师道攻破湟州之后。</p>
阿里骨率七万多的青唐大军已从青唐城出兵,并已抵至宗哥城一线。</p>
宗哥城于湟水上游,距邈川城,不过数十里。青唐军声势极大,不用宋军侦查,都可以看到其前锋。</p>
宋军众将以为攻下邈川后伤亡不小,因谨守城池,不应该贪利冒进。</p>
而这时阿里骨知道邈川城失陷,已是无力回天,青唐合部上下大骇。阿里骨当即派使臣至宋军营中以割让渴驴岭之地以西向宋朝求和。</p>
见青唐请和,并言辞甚卑,众将都以为可以顺着台阶下了。</p>
但章楶反却命王赡率三千兵进攻。青唐前锋一触即溃,阿里骨不得不退守宗哥城。</p>
而半夜宗哥城守将乔宗却突然打开城门。乔宗出身历精城乔氏。唃厮啰第三任妻子正是出自历精乔氏。</p>
后乔氏生子董毡,便是如今名义上的青唐之主。董毡又娶一妻也是出自精历城乔氏。</p>
乔宗曾做过商人,当年被章越生擒过。之后为章越礼遇,给予自由往来熙河经商权限。乔宗也是暗中往来于章越与董毡之间。还曾作为代表董毡的使节劝章越停止征讨鬼章。</p>try{ggauto();} catch(ex){}
董毡之子欺丁为阿里骨所忌,被对方暗害。之后阿里骨以养子身份总领青唐内外大事,架空了董毡。</p>
董毡令乔宗投书章越,愿以青唐归顺的条件,让宋朝消灭阿里骨。</p>
如今阿里骨退守宗哥城,却给乔宗半夜开了城门,给城外的宋军一拥而入。</p>
温溪心等蕃部首领本就不服阿里骨,眼见阿里骨被生擒,七八万大军降得降,逃得逃。</p>
董毡立即献表献土归顺宋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