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帐下大将常遇春,胡大海等人十分焦急,白天商议了一天的破敌之法,也没商量出什么好办法。
这天深夜,睡不着觉的常大将军到帐篷外面遛弯。忽然,他发现了城门打开了,万斤闸也在缓慢地升起。,仔细一看,原来是元兵想押着一大批民夫偷偷跑到江边上去跳水。
常遇春一看,大喜啊!立刻叫来胡大海和手下的士兵径直就冲向了城门。守城的敌军一看,就想关城门放下万斤闸。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常遇春冲到万斤闸下面,用自己的肩膀顶住了下落的万斤闸。大批的起义军士兵顺利的冲入城门,去和城墙上以及城里的敌军奋勇厮杀。
一批又一批的起义军冲入城里,常遇春顶着万斤闸,太费劲儿了,时间一长,就感觉肚子饿的厉害。
恰好这个时候,军营里送来了包子和菜汤等伙食,一个亲兵赶紧拿了几个包子喂给常遇春。另一个则是给他喂汤。可常遇春饿的厉害,赶紧就大声的嚷嚷着催促:“汤,包子,汤,包子。”
身边的一个亲兵一看自己的将军肩扛万斤巨闸,汗流浃背,这么一口包子一口汤太费事了,灵机一动之下心生一计。
他让人先将菜汤灌倒包子里,再把包子喂到将军嘴里。常遇春吃着吃着,就觉得喉咙也湿润了,肚子也不饿了,力量倍增,一直坚持到士兵们攻占了城墙把万斤闸给提了上去为止。
后来,常遇春还特意问亲兵:“你那天给我吃的是什么好吃的,好吃的很啊!”
亲兵笑着说:“就是你说的汤包子啊!”
常遇春也笑着说:“要是没有你的汤包,恐怕我早就被万斤闸给压趴下了。”
据说之后,这种吃法就迅速在军中传播开了。之后更是很快就传到了民间,经过一代代的大厨不断改进,就有了如今我们见到的灌汤包。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说,因为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在北宋时期,灌汤包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并且在当时都城汴梁城十分的流行。
其实,灌汤包就和传说中的一样,无非就是汤和馅料一起包进面皮里而已。这里面的门道就是一道窗户纸,一捅就破了。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怎么着才能把热汤灌进包子里,还不流出来啊?其实很简单,就是王勇之前从冰箱里拿出来解冻的皮冻。
把皮冻或者其它肉冻加入到馅料里,包好之后放到笼屉里上火一蒸,肉冻化开了,被面皮包裹着不漏,这就是灌汤包的秘密所在。
不过想要做出美味好吃的灌汤包,可不是这么简单的。灌汤包最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不能粘笼屉,这里面的门道那可都是大师傅的不传之秘呢。
王勇准备做的是蟹黄灌汤包,为了准备蟹肉蟹黄,他特意从小世界的海洋里摸了三只每个都有半斤多的膏肥体满的大海蟹,手脚利落的剔出蟹肉和蟹黄。
切了一段上好的五花肉,把肉剁成肉茸,蟹肉同样剁碎备用。猪肉,蟹肉和蟹黄因为是生的,所以要先炒制一下。
锅里加入适量的荤油(也就是猪油),放入蟹肉,蟹黄,键入一点姜末去腥,等煸出来蟹油之后,盛出加入猪肉,皮冻、酱油、料酒等拌成馅料。
把馅料包入面皮之中,很快王勇就包了三十多个灌汤包。因为没有那种小笼屉,王勇直接把包好的灌汤包放到了大铁锅配套的那个直径差不多一米的大笼屉上。
一笼屉放满,王勇这才腾出手来往大锅里加适量的水,然后点火烧水。之所以之前没烧水,是因为现在时间离午饭还早,早早的做出来,等到午饭的时候,恐怕都凉了,凉了的灌汤包的滋味那可差的不时一筹。
半锅水,少了大概半个小时,等水开之后,放入笼屉,十分钟后,晶莹剔透,香气扑鼻的灌汤包就可以新鲜出锅了。(未完待续)
ps:感谢吉祥牛牛的起点币打赏,感谢death丶荒凉录和♀可可乐♀的月票打赏,谢谢诸位的支持和厚爱!
( 回乡小农民 )